武夷巖茶|鬼洞鐵羅漢--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閩水之畔,築夢流芳。冶山路,古老的街巷,雖不起眼,然,充滿了歷史與文化底蘊。閩水流芳茶葉店,就位於這一幽靜的北院巷子裡。夏日午後,陽光正烈,最是容易迷糊犯困,哪知三杯鬼洞鐵羅漢下肚,如同醍醐灌頂,瞬間清醒。

武夷巖茶|鬼洞鐵羅漢--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閩水流芳鐵羅漢,足焙火,外形條索纖細緊結,色澤青褐油潤,帶花果香。湯色橙紅透亮,滋味醇厚,暗香悠幽,骨重味醇,底韻豐富。彷彿似有一股茶氣暗湧,喝下去以後喉部會有往上冒氣的感覺,喉韻中香味、甜味和樅味兼具,且非常耐泡。一位資深茶客如此評價:“這泡鐵羅漢特徵明顯,口感很難用語言來表達詮釋,我感覺有股‘腥味’直衝腦門,品飲時舌面中後段生津回甘不斷,飲後個把小時,口腔內一樣的甘香仍在”。喉韻、巖韻、香韻並具,且耐泡”。另一愛茶人則喝出了這款鐵羅漢茶的霸王柔情:“沉穩且婉轉,厚重且樸實。像是有一把梳子在茶湯中來回梭著,茶越來越細膩。香氣含著果木燃燒後的烘焙溫情,一點點遊離出來,呼吸之間,皆是疏淡幽遠的香氣,口齒之間也全沁著香氣,彷彿自己身體裡開出了一樹白色的花……”果然,三四衝後,鐵羅漢由烈轉柔,青草香、藥香、果香及乳香交替上升,層次感強,水路清晰綿柔,茶湯黏稠有質感,幽長而持久。葉底軟亮勻齊,紅邊帶硃砂色,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

武夷巖茶|鬼洞鐵羅漢--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鐵羅漢是武夷巖茶四大名叢之一,母樹原產一說在內鬼洞、一說在竹窠,其實這兩個山場都是出產巖茶的好山場,自然界一直遵循著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法則,或許鐵羅漢只有生長在好環境其才有更完美的表現。據清代。郭柏蒼《閩產錄並》裡記載:鐵羅漢為宋樹名,葉長等。早於大紅袍,是最早的武夷名叢之一。鐵羅漢均衡性及綜合品質不比大紅袍遜色,很多人喜歡用霸氣來形容鐵羅漢的口感,但是這種霸氣必須來自於好底子,故有“香不過肉桂,醇厚不過水仙,霸道不過鐵羅漢”之說。

武夷巖茶|鬼洞鐵羅漢--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武夷巖茶經歷了漫長的等待與蟄伏,直至80年代出口開始轉向內銷後,國人才漸漸深入接觸武夷茶,而作為品種的鐵羅漢也在與武夷後起名叢的對比當中,憑藉名副其實的”鐵羅漢“般的氣韻,在眾名叢裡成功佔據一席之地。

武夷巖茶|鬼洞鐵羅漢--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每種名茶名叢都少不了其傳奇故事和神秘色彩,鐵羅漢也不例外,據1943年林馥泉調查記錄的武夷山慧苑巖茶樹花名錶(280個品種)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鐵羅漢。鐵羅漢以滋味醇厚濃郁、霸氣十足的品質著稱,其品質口感獨特,立足閩北烏龍幾百年長盛不衰。也是為數不多且可以長期存放的巖茶之一,且越老越好。且因其有特別的藥用功效,在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喜歡鐵羅漢的茶客眾多,深得海外僑胞喜愛,被譽為家鄉神茶、烏龍茶之珍品。

武夷巖茶|鬼洞鐵羅漢--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閩南惠安縣有個茶商,晉江衙口有一位姓施的鐵羅漢商,在惠安辦了一家專營武夷巖鐵羅漢的“集泉鐵羅漢莊”。有一次,他發現武夷山慧苑巖內鬼洞石崖上長著一株高大的鐵羅漢樹在雲霧緲中狀如羅漢,他採摘該樹的嫩葉經過精心熔制,製出來的鐵羅漢葉,韻味特別香醇,便取名為“鐵羅漢”。據傳當時惠安縣發生了兩次瘟疫(1890年和1931年年),茶莊皆以鐵羅漢救治不少病人,有如羅漢現身救濟世人,它是惠安縣及沿海一帶人居家出海的必備良藥,在當時已名聞遐邇。在武夷一帶,至今民間還有存放巖茶當藥用的習慣,坊間流傳有:陳三年是藥,陳五年是丹,十年以上無價寶。老茶莊也一直有用意存放老巖茶的習慣,尤以老鐵羅漢、老水仙、老大紅袍為最,吸引著眾多老茶客。據閩南、港臺及東南亞等地的一些老茶客說武夷巖茶鐵羅漢,為武夷四大名叢之首。時至今日,仍然是老茶客居家必備的品種。

武夷巖茶|鬼洞鐵羅漢--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武夷巖茶|鬼洞鐵羅漢--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生活如茶,一泡茶的工夫,看似短暫,卻經歷了時光的發酵。“茶”字從筆畫構成上講,就是“人在草木之間”。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間,得以氤氳、吸收天地精華。無論如何忙碌,手邊如有一盞茶,就如坐草木之間,如歸遠古山林,感受到清風浩蕩。聞著茶香,品著茶味,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時光。( 林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