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山的老僧陳多興:曾割肉救母,一件佛衣穿43年,63年不吃油鹽

他是“中國最後一位苦行僧”,為了修行,63年不食油鹽,一件佛衣縫縫補補穿了43年;他是一位大孝子,母親重病,身為世外方人的他,效彷彿祖割肉救母;他一心向佛,行善積德,為百姓募捐,

穿著最破舊的衣裳,卻做著最崇高的事情,他是行走在世間的“活佛”!

金龍山的老僧陳多興:曾割肉救母,一件佛衣穿43年,63年不吃油鹽

此人就是獨自住在金龍山深山之中,受人尊敬的“老師公”

釋覺定

,在他出家之前,還有一個俗名:

陳多興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的世間,婆娑既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的幸福也體會不到快樂。”

皈依佛門,難免要對世間的一切做取捨,

那些放棄的,就成為了遺憾,同樣,因為有遺憾,那些擁有的就顯得彌足珍貴。陳多興放下了世俗的一切,換來了心中的寧靜,放棄了貪痴嗔的慾望,成為了人人敬仰的苦行僧,這一路走來,太不容易。

陳多興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因為母親好佛,陳多興從小就耳濡目染,同時心中也充滿了好奇,佛,聽起來虛無縹緲,它究竟是什麼?8歲那年,母親帶著禮物大早上匆匆忙忙地準備出門去附近的寺廟裡上香。

金龍山的老僧陳多興:曾割肉救母,一件佛衣穿43年,63年不吃油鹽

陳多興抱住了母親的腿,可憐巴巴地求母親,自己也想去看看,此時是陳多興或許還什麼都不明白,只是好奇心使然,小孩子天性,卻因此結下了佛緣。

來到寺廟,陳多興學著母親的樣子,跪拜禱告,有模有樣的,比平時都要聽話,在莊嚴的佛像面前,陳多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神聖,儀式結束後,寺廟的主持叫住了二位,表示陳多興和佛有緣。

回去的路上,陳多興表現得很平常不太一樣,他問了很多關於佛的事情,母親像講故事一樣,將自己知道的事情講給孩子聽,陳多興聽得饒有興趣。

金龍山的老僧陳多興:曾割肉救母,一件佛衣穿43年,63年不吃油鹽

回去之後,他開始主動學習佛法,瞭解佛教知識,母親本來就好佛,看到孩子這樣認真,她反倒挺高興的,

陳多興14歲時,決定開始守戒,絕對不能殺生,不能吃葷腥。

母親看到這個架勢,預感到孩子今後可能會出家,此時她心裡有點慌亂了。

畢竟拜佛是拜佛,出家就不同了,成為一名僧人,是要斷紅塵的,母親試圖改變兒子的心意,可最終無果,1

6歲那年,陳多興領悟到了更高深的境界,他決定割捨人世間的一切,摒棄世俗的喜怒哀樂,剃度出家。

母親曾多次勸他,甚至想早點給他找個媳婦,但他對此時沒有任何興趣,唯有皈依佛門,才能讓他的內心寧靜,

母親見阻攔不住,只能拖著病體,來到寺廟,看兒子還在世俗的最後一眼。

金龍山的老僧陳多興:曾割肉救母,一件佛衣穿43年,63年不吃油鹽

出家後,他更名釋覺定,回過一趟家,他向村子裡的人宣告了自己是新名字,之後又回到寺廟裡修行,寺廟雖然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可來來往往的香客太多,太過嘈雜,算不得清淨之地,釋覺定為了能夠更好地修行,他在半山腰選了一塊地方,自己一趟一趟的將塗料背上山,蓋了一處寺院。

這是最清淨的地方,再也沒有人能夠打擾他修行了,不僅如此,釋覺定還自己開墾了一些地,種了些地和蔬菜,平時就粗茶淡飯,油鹽都不放,這樣一過就是63年。他不注重口腹之慾,同樣也不在乎穿著打扮,那些浮華的東西,本就不該成為僧人的追求,因此他一件佛衣穿了43年。

金龍山的老僧陳多興:曾割肉救母,一件佛衣穿43年,63年不吃油鹽

即便是出家人,對於母親,他仍有遺憾,但世間哪有雙全法,能夠不負如來又不辜負母親呢?皈依佛門,披上袈裟,他就註定要恪守佛門弟子的清規戒律,在母親病重之時,當地的醫生也治不好,而家裡的經濟條件也有限,於是決心

效彷彿祖割肉喂母,

令人意外的是,其母果然因此好轉。

金龍山的老僧陳多興:曾割肉救母,一件佛衣穿43年,63年不吃油鹽

另外,由於當地經常有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倘若有誰家受了難,釋覺定都會站出來募捐。為了方便百姓的生活,

釋覺定靠自己的雙手,修建了一座浮橋,供百姓出入,橋上每一個木樁、每一塊基石,都是釋覺定搬來的,每一根釘子都是釋覺定敲進去的。

金龍山的老僧陳多興:曾割肉救母,一件佛衣穿43年,63年不吃油鹽

釋覺定獨自一人在深山修行多年,在修行的同時,又以綿薄之力造福百姓,受到當地人民的尊重,釋覺定也已經年邁,每當村民們家裡的蔬菜瓜果吃不完時,總想著給他也帶一點,釋覺定成為了人們心中行走於世間的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