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煙火與清歡中--電視劇《人世間》觀後

本文作者:

秋葉飄零

年後,央視一臺黃金時段播出58集電視劇《人世間》,真應景。劇中周家五口人,天南地北分了四地,聚散離合,非過年難以團圓。劇中出現了幾回新年場面?沒記,至少得有十次吧。

時間一年、幾年地推移,用白雪綠葉轉換或乾脆以字幕跳躍,人們一代又一代降生謝世,社會日新月異轉型變化。半個多世紀的跨度,主要聚焦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某省會城市的一個棚戶區“光字片”,並以副線延伸到改開前沿地帶和邊遠山區,可謂宏觀視野和微觀剖視相結合,小中見大,大手筆!

活在煙火與清歡中--電視劇《人世間》觀後

說實話,我是衝著原著作家梁曉聲的大名才留意的。看了前幾集,不想追了。一是劇中人物年齡與演員歲數相差太大,看著彆扭,有礙真實感(此為難題,換人跳戲)。

二是覺得有些人物語言時代特色不鮮明。作為過來人,我很熟悉那時普遍的話語方式。比如曲書記囑咐秉昆一夥小青年,“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敢這麼直言“自私落後”的人生目標?反動,一打一個現行。

幸虧,有三個每晚觀後交流幾句的異地同齡女友,不允,要看我的觀後感。沒法子,被友情綁架,只好看下去。現在要說聲謝謝,青、清和小魚。

活在煙火與清歡中--電視劇《人世間》觀後

作家以上百萬字的篇幅(同名小說獲2019年茅盾文學獎),表現了親切熟悉深有感觸的家鄉鉅變,在潮起潮落的社會觀念和形態變革中,在不可抗拒、難以掌控的人生命運中——尤其是底層人,幾多惶惑茫然、心酸無奈的接受認同,幾多胼手胝足自強不息的適應生存。

源自生活感同身受,劇中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展示,有深度、有溫度,真切動人。不少場景情節對話很接地氣,力求真實重現往昔風貌:破舊擁擠的棚戶區、居民著裝暗淡素面朝天、鍋裡的糊糊冒著玉米碴子味兒、馬路上的腳踏車大軍川流不息……

衣食住行,無不散發著曾經的生活氣息,引發久遠的記憶和心理共振,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人物經歷的坎坷,情節發展的起伏,基本符合歷史還原的生活邏輯。

活在煙火與清歡中--電視劇《人世間》觀後

這齣劇中,主要人物(周家三兄妹)後來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之懸殊,擱到今天是不可思議的。

在特殊年代的知青運動和留城政策的背景下,出自同一工人家庭的兩個兒子,有可能結成上下兩極反差甚大的姻緣,把原來沒有交集的社會層面的人,組成家庭關係。

這樣,劇情可以自如切換,鋪展到社會不同方面充分演繹和深入展開,彌補了跳躍鬆散的結構空隙,得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表現不同際遇中的人生困境,“家家都有難唸的經”。

這當然是出自原著巧妙的人物關係構思和全書架構。顯然,在齊頭並進的多條線索中,以秉昆及其哥們兒為代表的底層民眾,是劇中的“戲眼”所在。

也就是說,在時代列車急轉彎時,作家和編導更關心那些由於慣力而被甩到社會邊緣的人們的生存狀況,即小人物的社會身份、謀生方式、衣食住行、心理承受等等。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這是最具代表性的頭等重大的民生問題,牽扯麵可不是小數目。

活在煙火與清歡中--電視劇《人世間》觀後

曾幾何時,單位,特別是成千上萬人的大單位,可謂功能齊全的小社會,生老病死全包,不用個人操心費神。因此,秉昆和他爹很看重國營單位的編制,實為旱澇保收的鐵飯碗。

但在市場經濟浪潮下,某些弊端顯露,首當其衝的是大鍋飯難以調動個體積極性和創造力,除了以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教育,幾乎別無它法。

農村實行承包制,沒幾年吃飯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人性本能,實實在在的多勞多得。試想,幹一樣的活、拿一樣的錢、住一樣的房甚至穿一樣的工裝,活計幹得如何,全憑良心好歹,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

更要命的是,原先國家統購統銷,現在必須生產市場需要的東西,企業要轉型,船大難調頭。改造轉產的啟動資金,上哪兒去弄?不得已,倒閉下崗,自己找飯轍,天塌了!

活在煙火與清歡中--電視劇《人世間》觀後

周秉義說,這是社會改革難以避免的代價和痛苦。的確,哪兒都一樣,巴爾扎克筆下,邁入資本主義金錢社會,別說抱殘守缺的沒落貴族,腦筋轉變不徹底的高老頭,在外打拼精明,都是狼與狼的關係,回到家裡卻是一隻溫情的老羊,最後讓兩個狼女生吞活剝了。

人可以選擇投資、投機,選擇不了投胎。誰落到這樣的社會“代價”中,都逃不脫時代洪流和命運擺弄。怨天尤人沒用,只能面對,秉昆說:苦嗎?嚼嚼嚥了!酸甜苦辣自個兒知道。

他們這茬人,沒上山下鄉,也就輪不到招工招幹推薦上大學的機會,大多安排在小企業裡,工種差,沒技術。後來又沒上學,知識技術更新跟不上趟,只有下崗的份了。和多數返城知青一樣,在商品經濟年代,大都混得不濟,除了極少敢冒險又闖出名堂的幸運兒。

活在煙火與清歡中--電視劇《人世間》觀後

以知青文學創作成名的作家說,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人物,乃因當代中國文壇上鮮見。原型是其弟及一撥患難與共的發小,即光字片出來的典型人物。生長環境熟悉,人物命運多舛,飽含情感書寫,故此小人物的家長裡短、柴米油鹽,刻畫得豐滿鮮活。

秉昆在朋友圈裡,最為仗義,實誠熱心,幫這個助那個,成了主心骨。秉義後來做了大官,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辛勞過度而病逝。女兒周蓉正派較真得不識時務,工作踏實卓而不群。

父母的最大安慰和榮耀,就是三個孩子。片中透過周家人說明,身教重於言教,傳統美德傳承和優良家風薰染,為人處事的仁義禮智信,是兒女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

人無完人,周家父母亦然。周父為人坦蕩不卑不亢,但性子急躁脾氣大。成年累月在雲貴川三線建設工地,一年回來十天半月過個年,還與三個兒女都有摩擦,對秉義的“倒插門”、女兒的“私奔”、秉昆的擇偶。

看到周爸的家長作風,我才來勁了,不然個個都是好人,戲劇衝突如何展開?清友直樂:你真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周母則善良溫和包容,老倆口才能風風雨雨幾十年,“生同枕死共眠”。不過,比起春燕孃的“市井狡黠”(小魚評語),老實巴交得有點憨包,居然配合那位大媽的餿主意:讓秉昆和春燕獨處一室,生米做成熟飯地逼婚,為一頭熱的自家女兒盤算。也是過猶不及,人性兩難。

活在煙火與清歡中--電視劇《人世間》觀後

時間跨度長,三代人的故事,編導在劇情的交代推進、起承轉合、前後呼應上,處理得跳躍而連貫、簡潔而清晰,給觀眾留有一定想象空間,沒有平鋪直敘的沉悶冗長,這在近於紀年體的長篇敘事中,不易。

看上去,沒文化沒地位的爹媽,培養出了富貴不淫兼濟天下的老大和貧賤不移獨善其身的老疙瘩,可能嗎?劇情一集集下來,演示了人物的成長曆程和心靈軌跡,映射出社會時代大背景的激盪史詩。

筆者擬分幾篇,主要就一對對夫妻的經歷遭遇、情感離合及性格特點等,談談個人的感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