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運營的秘密:從內容“調性”的落地到UGC生態的搭建

好的內容往往是圍繞著使用者的感知來進行表達和敘述的。

在資訊扁平化的時代,沒有故事的創業企業是很危險的。內容運營很大一部分就是在為企業講故事,讓企業的形象更接地氣,與更多的目標使用者產生連線。本文要分享的是從內容“調性”的落地到UGC生態的搭建的精髓,為創業企業的內容運營上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內容運營的秘密:從內容“調性”的落地到UGC生態的搭建

(一)

這一篇開始。我們來講講另外一個對於運營來說,很可能是家底兒式的東西——

內容

之所以說是“家底兒”,是因為在運營的過程中,“內容”其實是無處不在的。小到一篇文章的標題和一個Banner的引導文案,大到一部小說,一個網站的內容分類和目錄,甚至包括一個活動的描述等等,其實都是“內容”。

所以,內容對於運營工作而言,其實無處不在。就像我現在在這兒碼字寫好這一系列連載給你看,包括每篇文章出來後需要冥思苦想出來一個標題去刺激你更願意開啟閱讀一篇文章,其實都屬於“內容運營”的範疇。

如果宏觀一點看,“內容運營”要做的事,其實就是持續關注內容從生產到消費再到流通和傳播的全過程,並透過自己撰寫、編輯、組織加工、外部渠道傳播等等一系列手段去更好地促進這個過程的發生。在整個過程中,你需

要持續關注並提升各類跟內容相關的資料,如:內容數量、內容瀏覽量、內容互動數、內容傳播數……等等。

而拆分到具體和微觀落地的層面,關於內容的運營,可能有一個優先順序和權重最高的事情,是你需要優先解決的。

假如它沒有解決好或者沒有想清楚,你會發現,哪怕你做了N多的內容,且這些內容也都還不錯,你仍然很容易事倍功半。

這個事情,就是內容的“定位”和“調性”。

(二)

做內容,永遠都需要關注長短兩條線。短線,是盡一切努力促進內容的被消費,好比絞盡腦汁地寫好一篇搞笑的段子,讓人看完後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而長線,則是以一系列長期、持續的內容為載體,面向使用者建立起一種識別度和信任感。

為了做好後者,你必須要明確你的內容邊界(如: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並給你的內容打上某種風格化的標籤。這個事,就叫做定位和調性。

它的重要性在於:

一旦這個調性被成功樹立起來,你就可以在使用者心目中牢牢佔據到一個位置,並進而大大降低你以後要去建立使用者認知的成本。

好比,早期的知乎內容風格偏重於“網際網路和創業領域的認真嚴肅、客觀中立式問題探討”,而果殼的內容風格則是“各種死理性派型科普”,早期豆瓣的風格就是“文青小清新聚集地”等等。假如你的內容調性已經在使用者處形成了這樣的認知,你會發現,你很可能在很多使用者那裡,都不用再費盡唇舌去解釋和說明到底“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了。

就像我們之前在《連載1。3 網際網路公司的“運營”和“市場”,究竟區別在哪裡?》裡看過的這張圖,這基本等同於,在一個使用者與你發生關係的整個過程中,第一個重要的環節——

使用者認知

這個部分下,你可以省下大量的成本和精力了。

內容運營的秘密:從內容“調性”的落地到UGC生態的搭建

(三)

然而,關於內容定位和調性這件事,最大的難點並不在於想清楚你的調性是什麼,而在於兩方面。

一是,你必須要給自己的內容調性找到顯著的不同和差異所在;

二則是,“調性”這個詞畢竟務虛,即便真的找準了,你要落地到實處找到具體的發力點,也很不容易。

關於其一,找差異,其實邏輯跟一個品牌的定位是高度相近的——市場上那麼多同類的品牌,要讓我記住你,能識別到你,你必須擁有一些自己的與眾不同和差異性。人們記住一個東西,永遠是因為它的“不同”。

這裡我們可以拿三節課的微信公號來做個例項,畢竟這是我們自己操作的事情,可以說得更清楚具體些。這裡也可以先同步下背景:三節課(sanjieke)這個號,我們是從2016年1月正經開始做的,內容主要面向網際網路從業者,截止到2016年5月,我們在沒花一分錢的情況下已經做到了接近10W粉絲,且粉絲忠誠度極強(平均單篇圖文閱讀率高於行業平均值2-3倍),以資料看,算得上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了。

那麼,三節課取得這樣亮眼成績的背後,作為一個面向網際網路人的微信公號,在36氪、虎嗅、知乎以及其它一大堆各類網際網路自媒體大號早已牢牢佔據了一大批使用者認知的大環境下,我們的“不同”到底是什麼呢?

答案是:

三節課是一個只關注產品與運營的、有溫度的微信公號。

在這個定位下,我們只關注各類產品和運營的真實案例,只關注我們認可的一些成體系的方法論,以及也會一併關注產品人運營人們的生活與工作。除此之外,模式、融資、一些比較碎片化和零散的東西等,都不是我們會關注會去談的東西。

而關於其二,如何把你定義出來的那個不同的“調性”落地到實處,我的理解是:就像一個人的性格是由他的一系列行為所支撐起來的,如果想要把“調性”這種東西落到實處,你最好先從你的內容背後提煉出來一些稜角分明的標籤,再用一系列具體、切實的行為動作去支撐起這些標籤。

所以,還是拿三節課微信公號為例,沿著上面我們已經初步界定出來的“不同”,我們希望三節課這個微信公號可以具備的標籤以及我們對其進行拆解落地的邏輯就會是這樣——

產品與運營的、

。我們的內容90%以上都是原創;

原創

。我們60%以上的內容都是真實的產品&運營案例分析、評論和方法論輸出;

有例項

。我們總會在我們的內容中持續強調和輸出一下幾個態度——“言勝於行”、“不性感,毋寧死”、“唯有愛與使用者不可辜負”;

有態度

。我們時而會有10%-20%的逗逼趣味內容;

有情趣

。我們偶爾還會有點人文關懷式的內容。

你可以看到,結合上面已經明確了的定位和調性,我們給三節課的微信公號打上了

有溫度

這樣幾個標籤,然後又透過一些更加精細的界定,例如不斷透過我們的內容輸出“行勝於言”、“不性感,毋寧死”、“唯有愛與使用者不可辜負”等立場,以及60%以上的內容都需要是真實案例的分析、評論和我們自身認同的方法論等等,來呈現我們對於上述每一個標籤的理解。

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

原創、有例項、有態度、有情趣、有溫度

假如上述兩者你都做好了,又真的可以持續透過不錯的內容去支撐好你的調性和標籤,我相信,隨著時間的累積,你的內容穿透力一定會越來越強,你也一定會從中收到回報的。就像在人人都說微信公號已經越來越難做了的今天,作為一個面向網際網路人的微信公號,“三節課”這個號仍然還可以做到在短短5個月內純靠內容做起來10W粉絲一樣(且粉絲增長目前還在持續加速)。

“先從你的內容背後提煉出來一些稜角分明的標籤,再用一系列具體、切實的行為動作去支撐起這些標籤。”

假如你的定位和調性已經特別明確了,那麼在內容生產的鏈條上,可能還有3個“點”是需要關注和各個擊破的。

(四)

關於內容的組織包裝以及流通,我們會放在下下篇連載中來講。在內容的生產這塊兒,關於如何讓內容變得令使用者愛看、愛傳播,其實是存在一些基本原則的。在任何一個內容生態裡,關於如何判斷一篇內容的好壞,你都可以遵循下面這3個基本原則——

這3個點,一曰內容的生產,二曰內容的組織和包裝,三曰流通。

這個主線,如果是論述型或觀點型的內容,那就是觀點和論據是否清晰;如果是敘事性的內容,那就是故事脈絡是不是清楚(可能是以時間為主線,也可能是以人物、地點為主線等,但一定需要有一個主線);如果是盤點總結性的內容,那就是其盤點框架(比如分成幾個維度等等)是否全面清晰。框架清晰的內容,更易於使用者的消費和理解。

1. 好的內容往往都是有自己的主線的,當然了,類似散文詩這樣的東西除外。

例如你可以感覺一下下面這幾張圖,是否讓你一目瞭然。相比起來,如果要透過純文字把它們講清楚,可能不僅痛苦的是你,還有使用者。

內容運營的秘密:從內容“調性”的落地到UGC生態的搭建

內容運營的秘密:從內容“調性”的落地到UGC生態的搭建

3。

2. 在一篇內容中,邏輯較複雜或需要對比或需要傳遞某種特別感覺的部分,需要儘量用圖表或圖文化的方式來表現。

就像我們此前在《連載2。5 一個10年運營總監的3個底層工作方法》裡舉過的那個例子一樣:

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

有一個你不太熟悉的人某天跑過來給你推薦一部剛剛上映的電影。

他說:這部電影特別好,超級好,我推薦你一定要去看看

試問,此時你會怎麼回答他?

我猜,你會說:哦。

但,假如他是這樣跟你說的呢——

我昨天剛剛看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播放的全過程中,我先後4次被感動落淚——這是我5年來第一次被一部電影感動得落淚。另外,在電影播放結束時,我們那個全場爆滿的影廳裡,有超過一半的人都完全自發的起立為這部電影鼓掌。

你可以明確感受得到,後一種具備更多細節和事實性描述的表達對於一個使用者,是會具備更強的打動力和感知度的。

以上3個基本原則,適用於一切內容的生產。

好的內容往往是圍繞著使用者的感知來進行表達和敘述的,這會讓你的內容對使用者而言是易讀的。所以,但凡想要丟擲一個生僻概念或結論希望獲得使用者認可的時候,一定要透過大量事實型的描述來做好鋪墊和引導。

而在今天的連載裡,我想先聊一下內容生產這部分最複雜、難度可能最大的一個分支——

(五)

在網際網路行業做過內容的都知道,有且僅有兩種內容生產模式: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專業內容生產模式)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使用者生產內容模式)。

簡單說,二者的區別,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是你僱了一批員工或付費請了一群專欄作家來生產內容的方式,好比入口網站如新浪、搜狐、網易或少量內容型產品如好奇心日報等;

後者則是開放的任憑你的使用者去發言和生產內容,你再從中去挑選和甄別優質內容的方式,好比社群和論壇如知乎、豆瓣等。

上述兩種模式,並無絕對好壞,PGC模式相對更可控,但基本是個勞動密集型的邏輯,隨著內容量越來越大,你的運營成本也會越來越高。而UGC模式雖然聽起來更輕巧,但運營的過程會極其艱難,甚至是九死一生。

在以上兩種模式下,做好內容生產的關注點是會有所不同的,但UGC維度下的內容生產通路構建,明顯難度要遠大於PGC。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一個UGC社群的典型內容生產通路(注意,這裡只關注生產),應該講,幾乎所有UGC產品從初始到逐漸成熟的內容生產通路,都是符合這個邏輯的。

注意,對UGC型的內容生態來說,“優質內容如何被生產出來”到“優質內容如何可以持續被生產出來”這兩個問題,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在下面這個這個生產通路中得到答案。

內容運營的秘密:從內容“調性”的落地到UGC生態的搭建

依照上圖,整個這個內容生產通路實際上又會分為5個環節。

UGC內容的生產

簡單說,當你新上線了一個UGC的產品,這個產品最初一定是什麼也沒有的,所以,你能想象一個什麼也沒有,看起來一點人氣也沒有的產品會有使用者願意進來玩嗎?因而,為了能夠讓這個產品對使用者還能有點兒吸引力,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往裡灌點兒東西,讓它看起來先能有點兒人氣。

當然了,灌東西也不能瞎灌,你還是需要保證你灌的東西是符合你的目標使用者胃口和喜好的,總不能你的目標使用者是一群二次元宅基腐小夥伴,你搞一大堆文藝小清新進去吧?這裡透露一下,知乎到2016年5月目前為止,整個全站都沒有支援Gif動圖,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避免一堆動圖出現在回答區了打亂了整個社群的氛圍。

此外,在進行初始化的時候,你還需要挑選一部分話題作為你的初始啟動話題,這樣會讓使用者們的關注和討論變得更加聚焦。還是拿知乎來舉例,在2011年知乎剛剛上線的頭一年時間裡,整個知乎全站的話題,都一直是高度聚焦於網際網路和創業相關話題的。

第一個環節,是內容初始化。

氛圍鋪墊好了,你總得需要一些有能力生產優質內容的人邁出第一步,去開始在這個你搭建的氛圍下玩耍和生產內容。

而,這批吃螃蟹的人,往往是不可能從天而降的,他們需要你去邀請和私下做好大量的溝通,才會過來。且理論上這批人如果本身就是一批意見領袖或小圈子裡的名人,會更容易形成標杆效應,帶動更多人加入社群。例如,知乎最早的第一批答者,除了知乎自己的員工外,就有包括李開復、雷軍以及一大批投資界名人在內的知名人士,且這批人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知乎團隊一對一完成邀請開始入駐和使用知乎的。

第二個環節,叫做少量使用者加入生產。

簡而言之,你在第二步搞定的那些使用者,如果想要讓他們願意長期留下來玩和貢獻內容,你總需要讓他們有一些動因。好比說,這裡能讓他們得到更大的影響力,這裡能讓他們得到更多的存在感和被關注感,這裡能讓他們得到更多物質激勵,這些都可以成為他們留下來的動因。全看你的團隊和社群氛圍更適合哪一種。

舉幾個例子,蝦米音樂、小米社群和知乎這幾個以興趣、話題為中心的社群,其早期生產者激勵方式,都是自己的一群員工甚至是CEO本人都在儘量短的時間內跑到社群中去給使用者點贊、評論、互動,透過這種及時反饋+情感紐帶的方式來維繫住自己的種子使用者。而美麗說這樣偏交易型的社群,早期留住內容生產者們的方式則要簡單多了——只要產生導購,我就給你分成。

第三個環節,叫做內容生產者激勵。

在這一步,你要做的事就是把社群內已有的優質內容儘可能的輸送到外部形成傳播,同時也藉助其他一些手段來帶動使用者數的增加。

第四個環節,是更多新使用者進入。

這裡可做的事又有以下幾個維度。

而第五個環節,則是鼓勵和引導更多使用者加入生產。

比如新浪微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好像迄今也是)一直都把自己的那個“發微博”的輸入框放在頁面頂部,暗示著你:在微博裡,你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發微博。

一是在產品和文案等各種層面加強引導。

要知道,在一個大眾型的話題面前,使用者的表達欲和參與欲是會顯著加強的,所以,善於製造和利用好話題,是一個UGC運營人員的必備技能之一。好比微博上的話題榜,幾乎每一個熱門話題,除了跟明星明人相關以外,其他的每一個其實背後都有著運營人員的介入,包括像冰桶挑戰這樣的事情也是。

二是不斷製造話題,藉助話題來引發使用者參與的意願。

好比,你要是看到了早期微博上的鄭淵潔、黃健翔、冷笑話精選等人迅速透過每天發微博迅速收穫了一大批粉絲,又或者你看到了早期知乎上的張亮Leo、Keso、採銅等人迅速透過認真回答問題而獲取了一大批關注,你覺得你想要向他們看齊,進而模仿之的意願會不會更強一點點?

所以,在UGC型社群中,你也得學會持續給使用者樹立一些榜樣,藉助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和驅動他們產生你希望看到的一些使用者行為,比如讓他們來貢獻一些優質內容。

最後,依照這個邏輯,其實所有UGC社群的內容運營體系,都會與使用者運營的體系密切交織在一起——因為你的內容是由一部分精英使用者貢獻的,為了更好持續生產內容,你必須要對這部分使用者給予某些特別關注和維繫才行。

就像我們上一篇連載裡提到的,最終,你一定是透過維護好了20%左右的精英高質量使用者,來確保了你站內80%以上的內容生產和供給。就像之前我們曾經看過的下圖這個美麗說站內使用者運營模型一樣。

內容運營的秘密:從內容“調性”的落地到UGC生態的搭建

好了,到此為止,今天我們要聊的東西就是如上這些,雖然不算特別深度,但我講得都還算實在,對於很多對於內容運營還比較模糊的同學而言應該還是可以釐清不少思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