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地棗,長得酷似蒜頭,饑年漫山遍野挖它,已經20多年沒吃過了

導讀:

長在地下的棗兒,饑荒年是“救命糧”,熬煮一天一夜賣30元1斤

之前筆者給大家介紹了一種來自伊拉克地區的特產——椰棗,也叫波斯棗。雖然它和我國本土的棗子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在伊拉克等國家,它被稱為“樹上黃金”,雖然是一種水果,但是卻能當糖吃,並且還是他們的主要糧食之一,原因就是這種果實適應能力很強,而果實的含糖量也很高。

俗稱地棗,長得酷似蒜頭,饑年漫山遍野挖它,已經20多年沒吃過了

其實在我國也有一種“棗子”,在過去遇到饑荒年的時候,也被當做“救命糧”用來充飢,吃不飽飯的時候漫山遍野都會去尋找它,經過簡單的熬煮一天一夜之後,變得甜如蜂蜜了。如今已經賣到了30元一斤,但是筆者卻有20多年沒吃過了。你認識它嗎?

地棗的科普

雖然在民間叫它地棗,但是它卻並不是棗子,只是形狀長得像棗子而已。地棗也叫綿棗、粘棗等,它是屬百合科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地棗的莖葉長得非常像韭菜,是一種細長的葉子,翠綠色的。而它地下的鱗莖則是球形的,看起來非常像大蒜瓣,一個地棗的葉子下面只有單個的鱗莖。

俗稱地棗,長得酷似蒜頭,饑年漫山遍野挖它,已經20多年沒吃過了

這種植物的生命力非常強,能耐貧瘠,也非常耐乾旱,主要是在山區、丘陵地帶有分佈,並且它經常是成片的生長。它在四月份天氣變暖了之後,就會從地下冒出細長似韭菜的葉子,而到了七八月份就是它的花期,是直立的花梗,在頂端會開出粉紅色的小花。

地棗的價值參考

現在很多人都不認識地棗了,有些人還會把它誤認成是野蒜、野蔥等。但是它們雖然是近親關係,可是卻是不同的植物,其中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地下的鱗莖。

地棗在過去對於農民來說,可是好東西。遇到饑荒年的時候,一般四五月份當它發芽了,很多人都會漫山遍野去尋找地棗,把它用鋤頭挖出來,然後用來當糧食吃。

俗稱地棗,長得酷似蒜頭,饑年漫山遍野挖它,已經20多年沒吃過了

別看地棗的鱗莖長得很醜,表面還有一層黑黑的皮,看起來就不好吃。可是古人卻發現它能吃,並且還是甜如蜜的美食。在明朝朱元璋的兒子朱橚就編寫了一本全天下可以吃的野菜的書籍《救荒本草》,就是希望能讓老百姓在遇到饑荒年的時候不捱餓,可以去挖各種野菜吃,其中就記載了地棗。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地棗確實被當成是“救命糧”來吃,遇到饑荒年了大家都去山裡挖它。挖回來以後,把它表面的黑皮去掉,用水清洗乾淨以後,放到大鍋裡面倒入水蓋過地棗,蓋上鍋蓋,然後就用大火煮,一直煮上一天不能斷火。

俗稱地棗,長得酷似蒜頭,饑年漫山遍野挖它,已經20多年沒吃過了

等到水乾了,繼續加水煮。白天煮一天,晚上用小火煮,再煮上一晚上,這樣之前硬邦邦的地棗就變得軟綿綿了,關鍵是因為它含有很高的糖分,這個時候吃起來就甜如蜜了,如果能加入一些紅糖或者是蔗糖,那味道更甜美。因此在過去它就被當成是糖果來吃。因為含糖量高,所以也比較有飽腹感。當外出幹活回來了,肚子餓了就會吃一碗地棗。

俗稱地棗,長得酷似蒜頭,饑年漫山遍野挖它,已經20多年沒吃過了

由於是甜的,小孩子也喜歡吃。在當時還有些人特意挖地棗,然後熬煮一天一夜拿到集市去售賣,遇到趕集了很多人都會購買。在當時價格也不便宜,用竹籤把它串起來像冰糖葫蘆,而一小串在當時也就是一兩毛錢。對於當時的小孩子來說,這個就是超級美味的零食了。

地棗不光是很好吃,而且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的風味獨特,還具有滋補身體的作用,是一種熱性的補品,營養價值高。

結束語

筆者已經有20多年沒有見到這種小零食了,因為它挖起來費勁不說,小半天才能挖大半桶。可是後期又要清洗、又要長時間的熬煮,所以非常的費事,很多人不願意去挖了。而且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吃的零食和水果也多了,喜歡吃這種的更少了,好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它能吃。

俗稱地棗,長得酷似蒜頭,饑年漫山遍野挖它,已經20多年沒吃過了

但是聽說在有些地方,偶爾還能見到一些老人在四五月份的時候去山裡挖地棗,熬煮一天一夜之後拿到集市去賣,售價要賣到30幾元一斤。看似很貴,但是這個也僅僅是掙點辛虧費。

各位朋友們,你們吃過地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