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何在?

來,坐,嗜茶。

“茶三酒四踢桃二”,這句諺語生動地詮釋了潮州人民的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

什麼是踢桃?先秦《國風·鄭風·子衿》曰: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踢桃”與“挑達”諧音,有玩耍之意。

潮州文化博大精深,工夫茶更是由來已久,作為潮州這座古城一張文化名片,潮州工夫茶“工夫”何在?又有哪些獨特內涵?

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何在?

NO。1:

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何在?

工夫茶的特殊性在於,“天做一半,人做一半”。

“天做一半”指什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海拔、方位、土壤、樅齡,缺一不可。

鳳凰山作為粵東最高的茶山,其在地球所處的經緯度地標恰好是適宜單叢茶葉生長的樂園。這方面的資料在前面的文章提過,大家可以翻閱。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茶,也就有了稀缺性。如此得天獨厚的優良生長環境,孕育出的茶自然是“天賜好茶”。

“人做一半”這裡有三部分,採茶製茶泡茶,都是真功夫,也是極其費工夫,彰顯的都是茶人的心血。一杯好茶,背後處處皆匠心。

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何在?

春季山區的氣溫忽冷忽熱,採茶工作一般要持續40天左右。

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指出,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即採茶應天亮即上山,太陽出來後即停。正常情況下,大家都是這麼理解的。

然而,對於講究的潮州茶農來說,何時摘茶要看當天的露水程度。

因為現今茶葉製作的殺青方式,除煎茶、玉露外已經不是採用高溫蒸汽,而是用炒制的方式殺青,若茶葉水分過高,對香氣、滋味和茶葉色澤均不利。

露水及雨後採茶,會致茶味澀而淡薄,水色混濁,殺菁時又易焦變。所以採茶時辰在上午日出以後、待到茶芽上露水初收之後方可採摘。即便是晴天時也要等露水乾了才

採茶工不僅要具備嫻熟的採茶技巧,有些還要具備爬梯子的本事。而且採摘的過程也是有講究的,不能把枝幹和葉子一起採走,必須採它的嫩葉,然後留一兩片葉子在枝幹上。

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何在?

作為“人做一半”的第一部分,這也是單叢茶不好定價的一個成因,先不說先天條件導致茶的產量質地,單單這人力成本一年一個樣,好工更難尋,必然造成市場價格的波動。

往年這個時候,為了僱到一批好的採茶工,早早就有產地的人包車過去他鄉請人。所以說,一技傍身,走遍天下都不怕。

工夫茶的曼妙之處在於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真工夫,哪個環節錯漏了,等於自廢武功,手上的茶就砸了,所以,很多師傅都是“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

製茶包括曬青、晾青、做青、殺青、揉捻、解塊、烘焙、精製等流程,從毛茶到成品茶很多時候是分成兩個師傅做。一般是產區的茶農將採摘好的茶製成毛茶,再由收購的茶商親自或找人做成成品茶。

所以說,沒事別去湊熱鬧,技術不行,容易掉坑。對於毛茶的採購有時候就像在玉石市場買原石,都是“對賭”。

製茶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很重要,都會對下一環節有極大影響。特別是烘焙這一塊,對成品茶品質的優劣有直接的影響。

烘焙目的是提高茶湯甘醇度、發展茶葉香氣、增進茶湯色度,所以師傅的手藝

手氣

在這個環節都一見真章。

單純從這一點看,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潮州市區遍地是茶葉店,多如牛毛。正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所言: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潮州茶亦如是,不同師傅的製作手藝不同,出來的成品也是有著很大的差距。

所以,潮州茶是最不怕競爭的茶,扎堆在一塊,是一種自信的表現。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別看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說不定就有一款獨門好茶。

同時,這對於茶客來說,也是好事,可以反覆比較,就知道孰好孰壞了。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說的: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因為新而又新的水不斷地往前流動。我們品茶識茶也是如此。

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何在?

“人做一半”的第三部分是泡茶,也便是天下熟知的工夫茶工夫。有人說,因為工夫茶沖泡技法極為講究,有一整套流程,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因此喚之以“工夫茶”。網上有很多闡述,什麼“21式”,什麼“八步法”等等,我們這裡就不重複了。

我們今天不說泡的工夫,我們說器具的挑選,那可真的講究。

最早記載品飲工夫茶的文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的《龍溪縣誌》中《風俗》篇記載,“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則鬥茶,必以大彬之壺,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長竹之筐。凡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泉次之。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費,歲數千”

這篇短文從茶葉、茶具到擇水,火候,與潮州工夫茶十分接近。篇幅問題,這裡不展開說,以後有機會,我們單列。

《茶經·六之飲》有云:“天育萬物,皆有至妙。”茶有“九難”,意即從採造、鑑別、用具、用火、擇水、烤炙、碾末、烹煮、飲用等九個方面,都應力求其精。精,正是工夫茶最突出的特點,它體現在烹製、品飲過程中的每個環節,而不僅僅是“器具更為精緻”而已,這是潮州工夫茶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何在?

NO。2:

潮州工夫茶有什麼獨特內涵?

綜觀

各地的工夫茶,以潮州工夫茶為最精緻、最著名,並隨著潮人的足跡傳播國內海外,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工夫茶。

“實際你專心泡茶、專心滾杯,你的神就出來了,沒有什麼其他秘訣”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文化傳承人”陳香白曾經說:

“中國茶道、中國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實質是三位一體。”潮州工夫茶沖泡過程體現出“和”的特色,其生存基礎是家庭。

工夫茶的衝罐有單杯至四杯等規格。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壺,四人用三杯壺,五人以上用四杯壺。這樣,當每一輪茶灑罷,總有一位座客要輪空。

因此在斟完首輪茶之後,小輩必敬長輩,主人要讓客人,便成為不成文的品茶規範。其後,則主客互讓、長幼互讓,謙讓之聲不絕於耳,和融氣氛充溢茶座,“和敬”的精神得到最充分又非常自然的體現。

“和、敬”之為茶德,古今中外皆同。客來敬茶,以茶示禮,增進情誼,互愛同樂,是茶德的基礎。這點在日本茶道里也可見一斑。

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何在?

說到這,不能不提一段小插曲。

陳香白老先生受邀到日本交流茶文化時,日本茶道的家元對他說:“陳先生,我們日本茶道是學你們潮州工夫茶的。”隨後話鋒一轉,問:“日本茶道與潮州工夫茶,孰優孰劣?”

先禮後兵的套路讓陳香白老先生立馬提高警惕,因為他是現場唯一的中國人,不管說什麼,都會代表中國。陳香白老先生謹慎回答:“各有千秋。”

家元不肯罷休:“‘各有千秋’過於空泛,具體一點,二者各有什麼特色?互比優劣。”

“潮州工夫茶是生活藝術化。日本茶道剛好相反,是藝術生活化。”陳香白老先生應答得體。

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何在?

潮州工夫茶,是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然後又極致化,讓茶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生生不息。

對於潮州工夫茶的真諦,其實很好理解,大家坐在一起和和氣氣喝茶。

民國潮籍人士翁輝東在《潮州茶經·工夫茶》中指出:“解放以來,京省人士,蒞潮考察者,車無停軌。他們見到郡郊新出土之宋瓷以及唐宋之殘碑遺碣,明代之建築雕刻,民間之泥塑挑繡,稱為‘美麗的潮州’。其最歎服者,即為工夫茶之表現。他們說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起,無論嘉會盛宴,閒處寂居,商店工廠,下至街邊路側,豆棚瓜下,每於百忙當中,抑或閒情逸致,無不惜此泥爐砂銚,舉杯提壺,長飲短酌,以度此快樂生”。

可見,潮州人喝茶,可以是“窗明几淨”、“小院焚香”等優雅環境,也可以是農院中、工棚內:熒屏側,宴會間,泉石林亭,集市商店,工餘酒後,假日良宵……

來往皆是客,提壺擎杯、長斟短灑,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賞,大雅而大俗,這正是它的魅力與生命力之所在。

“一好皇帝個阿爸,二好燒茶嘴邊哈……”從這種質樸得有點粗魯的民諺所映射出來的,正是一種為潮州人所認可的“茶中有樂,樂在茶中”的觀念。

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何在?

陳香白認為,潮州工夫茶處於中國茶文化的核心。

“我去日本推廣潮州工夫茶,不用我說,他們眾口一詞,就是‘中國工夫茶’。我不是否認其他地方的茶文化,也不能否認,各個地區、民族都要互相尊重。但試問哪一個地區(的茶)有像潮州工夫茶這樣的系統工程、以工夫茶為核心讓整個家庭團結在一起的?實際就是沒有。因為各個地方的茶我都去考察過,不是坐在家裡自吹自擂。”

但是目前,潮州工夫茶依然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況。雖然經過多年的宣傳推廣,大家略有耳聞,可相比其他產區的茶,我們依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仍需繼續努力,讓更多人認識潮州茶,瞭解潮州。

好茶是我們的語言,慢下來,給杯茶的時間,每一口都是味蕾的新探索。

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何在?

有人說,潮州工夫茶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

關於工夫茶,很深,我們今天也就是班門弄斧,頂多算是拋磚引玉,因為越喝得多,越聽得多,越想去了解。

所以,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畢竟,身安,即是幸。心靜,謂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