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裡民風淳樸、生活單純

記得在高雄唸書時,我在燕巢鄉的一個農村內租屋住宿,每天騎摩托車上下課時,總會先經過一大片田地,然後轉個彎就是一個傳統聚落。那個聚落裡,大多是三合院,有些還有住人有些則是頹圮不堪;那裡民風淳樸、生活單純,對離開臺北都會來此求學的我極具吸引力。於是,那聚落就成了我課後的後花園。那時候的我,喜歡揹著相機遊走在這些老聚落中。我愛拍一些老建築與傳統空間,也常常拍一些在農村裡生活的人。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對那種有歷史感或是帶些滄桑憂鬱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尤其喜歡聽那些人說故事;說他們的故事、也說說建築的故事。大概因為這樣的背景,我培養了一種喜歡閱讀空間歷史、訴說空間歷史的習慣。

那裡民風淳樸、生活單純

我發現,歷史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真實史料的部分,它可能是一種論述系統,甚至是一種專業技術或知識的傳承;另一個則是後人由前者的佈局中發展出來的歷史,或者說是由後人詮釋而來的一種歷史。當然,上述兩者的差異甚大,前者感覺是學術的、史學的,後者則是親民、大眾化的。我認為,前者在研究上,有其嚴謹的必要性;而後者對於大眾美學的培養與認知,則幫助較大。鴻緯自讀書就開始投入古蹟儲存與修復工作。在幾次必須自我介紹的場合中,提到自己從事的是古蹟修復工作,得到的響應總讓我有些錯愕:古蹟修復是在做什麼?古蹟幹嗎要修復之類的?這些提問讓我警覺到,雖然目前臺灣的文化產業如此發達,然而大眾對古蹟或文化資產修復與保護的工作卻是如此陌生,於是萌生了寫部落格的念頭。

那裡民風淳樸、生活單純

我想向大家介紹什麼是古蹟修復,也想讓大家多瞭解臺灣古蹟儲存與修復領域的工作,而經由自己常年的工地現場實務經驗與閱讀書本的理論知識交會、摩擦,我也逐漸理岀一套特殊但平易近人的古蹟欣賞角度。2007年“古蹟與狗”部落格成立,我開始不定期分享一些個人欣賞古蹟、閱讀古蹟的觀點,也把工作中遭遇的問題拿出來討論。之後的發展很令人欣慰,我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援,同時藉著分享認識了許多同好。但在運作過程中,我也體會到一個蠻嚴重的問題,就是多數人都擅長討論何謂古蹟的“形式”,而不去感受古蹟歷史空間的美感何在。舉個例,以臺北賓館來說,一般人總把焦點放在它是巴洛克建築還是文藝復興建築,而忽視了空間的美感與文化意義。

那裡民風淳樸、生活單純

大家其實都忘了,美感是來自於建築空間本身,而不是這些分類名詞,更不會因為它被歸類為巴洛克建築就因此而美麗。臺灣學界慣用的建築風格分類方式,其出發點僅是方便學術分類或做研究使用,以及早期對於形式主義分析的侷限所導致。我認為,古蹟之於現代最大的意義與貢獻,並不是建築本體,而是人們在這些老建築身上看到什麼、學到什麼,以及能夠詮釋什麼才對!一直很慶幸自己能夠在古蹟修復領域中實踐生命。這個領域的參與者不多,而參與者當中同時又寫部落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成了我的動力,我想我會一直走下去。而本書的出版也是基於相同的態度,雖然想說的太多,寫出的有限,還有不少進步的空間,仍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