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之-客家圍屋篇

客家圍屋始建於唐宋,興於明清,圍屋又稱圍龍屋,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圍屋、排屋、土樓)之一,也是先如今儲存最多的一種客家建築。

古代建築之-客家圍屋篇

唐宋時期連年戰亂,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遷徙,客家寓為客居他鄉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我們知道唐宋時期江南除了一些水利發達地區有出現城市的縮影,其他地區都是深山老林,猛獸出沒,這些被迫南遷的客家人想要尋找的一個安靜祥和的世外桃源,遠離威脅圍屋孕育而生,客家人採用中原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為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建造了營壘式住宅。

古代建築之-客家圍屋篇

形式有兩種:一:磚瓦結構。二:特殊土坯結構: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三、花崗岩條石結構(如江西龍南龍光圍)。

古代建築之-客家圍屋篇

普通的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

古代建築之-客家圍屋篇

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古代建築之-客家圍屋篇

圍屋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禦性、獨特的藝術性,每一座圍屋都是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攻防兼備設定了各種陷阱機關。

古代建築之-客家圍屋篇

我們現在去觀看觸控這些圍屋,去了解客家人和民風強悍的土著的殊死搏鬥,建築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我們應當珍惜我們當下的生活。

關於客家圍屋你是否已經明白了嗎?歡迎留言告訴木語,關注木語工匠,為你打造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