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蜀地影響深遠,如今的成都四中就是在他興建的學堂基礎上設立

文翁對蜀地文化做出巨大貢獻,至今影響深遠。《漢書循吏傳》記載:“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死於蜀地,蜀中吏民還為他建造祠堂,年年祭祀。《華陽國志》記載:“始,文翁立文學精舍、講堂,作石室,一曰玉室,在城南。永初後,堂遇火,太守陳留高眹更修立,又增雜鄴石室。州奪郡文學為州學,郡更於夷裡橋南岸道東邊起文學,有女牆。”。

他對蜀地影響深遠,如今的成都四中就是在他興建的學堂基礎上設立

文翁在蜀地建立精舍,即漢代經師講經的學堂,講堂,以及石室。東漢時期,學堂失火,太守在原先基礎上又重新修建。之後的兩千多年,除戰爭年代外,各朝代都在文翁興建的石室的基礎上設立學校,現在叫石室中學即成都第四中學。

他對蜀地影響深遠,如今的成都四中就是在他興建的學堂基礎上設立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慾,故謂之俗。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言聖王在上,統理人倫,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後王教成也。漢承百王之末。國土變改,民人遷徙。”《漢書地理志》班固認為百姓的天性,剛柔緩急受到當地水土氣候的影響,同時當地百姓的好惡取捨也受“君上之情慾”的影響,因此想要成教化,移風俗,就必須“統理人倫”,也就是孔子所說的“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他對蜀地影響深遠,如今的成都四中就是在他興建的學堂基礎上設立

漢人認為透過儒家的禮樂教化可以來淳化當地風俗,文翁興學的舉措正是儒家教化改變社會風俗的有力實證。但文翁興學是在漢景帝末年,此時還沒有設立五經博士,此時漢朝所立博士還是諸子博士。那麼文翁是否以儒家思想實現蜀地的“大化”呢?班固將蜀地學術與齊魯相比,是否意味著文翁興學在蜀地興起的是以儒學為主的向學之風?

他對蜀地影響深遠,如今的成都四中就是在他興建的學堂基礎上設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賈誼被徵召為博士,並非他精通儒家學說,而是因為通習諸子百家之書,並且讀賈誼《鵩鳥賦》,賦作中大量引用《老子》以及《鶡冠子》,都可見賈誼並非一個儒士。劉歆的《移書讓太常博士》中也說:“至孝文皇帝……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漢初設定的博士為諸子博士,儒家只是眾多學說中的一家,甚至漢初實行黃老政治,儒家在漢初博士中的地位應該不高。但是有學者指出,即使在漢初,儒家在博士中所佔的人數也很多,郭永吉師透過引證漢初博士“朝服玄端、章甫冠”並且考證漢文帝時使博士諸生採掇“六經”作《王制》的史實論證在漢初的博士中儒家為大宗。

他對蜀地影響深遠,如今的成都四中就是在他興建的學堂基礎上設立

《三國志秦宓傳》記載:“蜀本無學士,文翁遣相如東受七經,還教吏民,於是蜀學比於齊、魯。”《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翁乃立學,選吏子弟就學;遣雋士張叔等十八人東詣博士受七經,還以教授。”文翁遣學子學習《七經》基本是可以確定的,而“七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樂》、《春秋》以及《孝經》,那麼也就說這些學生在京師所學習的除律法外主要就是儒家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