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綠釉筷筒

⊙胡 萍 文/圖

民國綠釉筷筒

民國綠釉筷筒

“掛筒圓,掛筒方,無數兒郎裡面裝。一般瘦,一般長,拔出用時必成雙。”這則耳熟能詳的謎語,謎底是筷筒。

筷筒,也稱“筷簍”“筷籠”,是用來插放筷子的器具。其材質有木、竹、陶瓷、塑膠等。筷筒形制以圓柱形最多見,有的筷筒上面還雕刻有鯉魚、銅錢、玉米等圖案,寓意吉祥如意。

一個月前,我去黃石新開業的古玩市場淘寶,那天寶沒淘到,但意外邂逅初中同學彭春。彭春在古玩城擺地攤,要不是他喊我,我還真沒認出他來。彭春讀書時就愛收藏罈罈罐罐,沒想到現在竟以賣古玩為生了。

在彭春的擺子上,我沒淘到心儀的藏品。他熱情地說:“以後我收到好東西第一時間通知你。”

上週六,我接到彭春打來的電話,說從鄉下收到幾件老東西,讓我過去看看。我立即趕了過去,在那幾件舊物中,一隻綠釉的瓷筷筒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拿起筷筒細看,只見筷筒雖陳舊,但釉色潤澤,器形規整,品相完好,古香古色。我對彭春說:“這個筷筒賣給我吧。”彭春爽快地說:“這是件民國石灣綠釉筷筒,就按收購價120元給你。”

此筷筒為陶胎遍施綠釉燒成。呈半圓柱形,上部略寬,背部扁平,上有一小孔便於懸掛,頂端呈半圓形。它高19釐米,最寬處14釐米,厚5。8釐米。筷筒正面口沿下從右至左寫有“百子千孫”四個楷體字,字型端莊俊逸。百子千孫下面繪有一隻羽翼張開的蝙蝠,蝙蝠的鼻子兩側各有一小孔,象徵著蝙蝠的眼睛。筒身中間有一枚銅錢,銅錢上下左右鏤有四個橢圓形孔,便於通風,以防筷子上潮發黴。銅錢下面繪有綢帶,綢帶向上飄動,宛若一雙手在託舉著銅錢。筒體下沿露出黃色胎骨,筒底有數個小孔,便於瀝水。

據瞭解,石灣窯位於廣東佛山市石灣鎮,創燒於唐代,盛於明、清兩代。以製陶業聞名於世,製品以陶塑為主,屬於那種粗青釉瓷,主要有鳥獸、蟲魚、人物神仙、山石盆景、建築及仿古器物等。特點是胎厚體重,釉汁厚潤,釉色豐富多彩。大畫家徐悲鴻先生曾說過:“北方的瓷器白白的、細細的、嫩嫩的,像女人陰柔的美;而石灣陶器雄渾粗獷,有男子漢陽剛之美。”石灣窯善仿鈞窯,仿鈞釉色以藍色、玫瑰紫、翠毛釉等為佳。石灣窯還善仿宋代各大名窯,從材質運用、技法處理、藝術造型等各方面都仿得惟妙惟肖,而且有創造性的發展。

綠釉是一種綠色粉末陶瓷低溫顏料無機顏料,主要用於陶瓷表面上色。我國傳統的綠釉和綠彩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於銅綠釉。我收藏的這件民國石灣綠釉筷筒,包漿渾厚,釉色光滑細膩,器形古樸敦厚,筒身的文字、蝙蝠、銅錢等紋飾,蘊含著百子千孫,福在眼前的美好寓意,既實用又有觀賞價值。雖然上面的釉彩有些脫落,但瑕不掩瑜,閒暇時觀之,愜意極了。

原創:胡萍

本文來源:閩南日報2020/08/14 星期五

第05版:收藏

版權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絡(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