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建築,臺北京町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說起臺灣的流行歌發展,絕非一蹴可幾,過程經歷許多波折。事實上,相較之下流行歌可算是個「外來物種」。在30年代前,大眾多處於南管、北管或歌仔戲等傳統樂種的聆樂環境。一九二九年起,歌壇才出現洋樂器伴奏的小曲,逐漸有了「泛流行歌」的新面貌。一九三一年,唱片片心首見「流行歌」字樣,可惜未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一九三二年,在音樂商業機制操作之下,醞釀許久的流行能量突然間大爆發。從此之後,臺北便成為流行音樂重鎮。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如同一條城市聲紋般,目前我們所認識和觀察到的流行音樂文化,對臺北這座城市各層面的影響,臺灣戰前音樂正是供給養份最初的臍帶。 也如同黑膠唱片的溝槽一樣,這條聲紋也是從頭到尾一脈相承,是不容切斷、割捨的聲音能量。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原始封套

對任何人而言,要從自身受限的生活經驗,來描寫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是困難的。往往必須透過像是Tomas Transtrmer、Mario Vargas Llosa等這樣偉大的觀察家,我們才能透過他們思想的稜鏡,在諸多的干擾和幻象中重現現實。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大稻埕行進曲》原始歌詞

已被蟲蛀到相當嚴重,1932年物件

因持有相同的理由,當臺灣人有機會接觸二戰前的臺灣音樂時,很難不會熱愛(Zeal)。從這些歌曲我們看見當年社會的縮影,許多創作者以如詩般的簡潔文字、感知、敘事,透過音階和聲音的流動觸動人心而相互交流。並在各種音樂符碼中,看見流行和社會文化的更迭、衝突、交織,以及臺北這座偉大城市的靈魂面貌。這些歌曲,正是當年時代靈光最簡潔清晰的呈現!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日日春》單曲唱片,1938年出版

然而,戰前的臺灣音樂,皆是以78轉唱片載體的型式發行。戰後,因政治更迭、氣候不利儲存、地小人稠、城市變遷、78轉唱片易碎等因素,造成現今存留下的數量極少。例如鶯鶯在1938年17歲時在勝利唱片公司所發行的《日日春》,據我們所知全世界僅剩五枚;純純在1932年演唱的《臺北行進曲》,僅存十枚不到;而作曲家鄧雨賢的名作《大稻埕行進曲》則僅剩最後一枚。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古倫美亞員工,王維錦先生訪談,2008年

受限於各種非自願理由,這條城市聲紋彷彿被從頭切斷。或許我們未曾意識到這個巨大的文化斷層,但臺北引以為傲的音樂實力,其實失去了源頭的DNA。彷彿篷勃建築在一個幻象之上,但卻沒有安身立命的文化底蘊和認同。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王維錦先生收藏當年公司原始物件,2008年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古倫美亞社長佰野正次郎跟大眾打招呼的廣告

1929年,《日蓄新聞》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古倫美亞蓄音器(留聲機)廣告

1929年,《日蓄新聞》

目前世界各國都致力在戰前音樂的儲存,鄰近的日、韓,也有公部門結合民間的力量,進行保留、重現當年的聲音。臺灣的狀況則因上述各種被動理由,原始78轉唱片大多佚失。90年代前,尚能在跳蚤市場、古董店、老街、二手屋,甚至老牌西裝店看到這些老唱片的足跡,近幾年幾乎已遍尋不著。但幸運的是,仍有部分尚留於私人藏家手中。因此,這是一場文化搶救,所有人正在和時間拔河。

連結

勝利唱片

勝利唱片,正式名稱為「日本ビクター蓄音機株式會社」,1927年在日本成立,1934年起開始發售臺灣唱片,以英文「Victor」為主要品牌識別,漢字則譯為「勝利」,根據1932年銀行登記的資料,該公司資本金竟然高達20億美元啊~

勝利唱片是由日本總公司直營,聘請幹部管理在臺的文藝部事務,所長為重松孫市,首任文藝部長則為張福興(後由王福接任)地點則位於臺北市本町一ノ二六(約略為現在的衡陽、重慶南路口)。

勝利唱片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創造了所謂的「流行小曲」(別稱新小曲)。原先流行歌歌壇幾乎快一面倒地,往西方音樂風格的方向挺進,但是流行小曲卻開始拾回本土音樂文化中的音樂元素,以傳統漢式風格為主,輔以部份西洋樂器伴奏。可稱臺灣歌壇所產生的第一股本土反思勢力,亦可被視為「尋找自己故鄉的聲音」的文化認同運動。

該公司代表曲有〈日日春〉、〈心酸酸〉、〈雙雁影〉及〈白牡丹〉等。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勝利唱片原始封套,1932年

資料/內容執行:臺北一九三二

編輯/出品:音樂歷史教科書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保衛黃河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保衛黃河》又名《黃河大合唱》,整首作品以民間打擊樂節奏和廣東獅子舞音樂旋律為素材,使歌曲顯得明快、豪放、音樂形象分外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全曲採用了進行曲體裁、以短促跳動、振奮人心的音調,響亮的戰鬥口號,鏗鏘有力的節奏,以快速大跳的動機和逐步擴張的音型,使歌曲充滿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畫了遊擊健兒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在青紗帳裡、萬山叢中,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鬥的壯麗場景。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本節目由悅動調頻與音樂歷史教科書公眾號

聯合呈現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

拓展音樂歷史

彰顯人文價值

微信ID:

yinyuelishijiaokeshu

一座城市的音樂文化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