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飄零,偏偏獨愛秋

請點選右上方藍字關注

文:遊梵

圖/音樂: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秋,在夏後,在冬前。秋,有成熟的禾,有燃情的火。

秋,有說不盡的故事,講不完的思緒。

過了中秋,還可以等晚秋。有楓葉飄零的晚秋,更可期待。

四季之中,唯對秋情有獨鍾。箇中情由,並非如古時那些文人墨客般,因多愁善感而愛逢秋思緒起伏。

只是單純地愛這秋高氣爽的體感,愛這可以暢快淋漓的呼吸。

半生飄零,偏偏獨愛秋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中有言:飲冰十年,難涼熱血。我猜,自己應該如他一樣,有血熱之症——從年少時起,便陽氣過盛、性急、多白髮。

所以——即使飲冰半生,這熱血也從未見涼過。

因為血熱,所以大冬天可以赤腳穿拖鞋去戶外;因為血熱,所以半生飄零,曾輾轉多座城市工作、生活,且每座城市都居住數年;因為血熱,所以總覺得夏天過熱、冬天偏冷,春天又稍顯溫吞。

雖然,春天和秋天的氣溫都算不冷不熱,但總覺得秋日的體感更舒服些。

00:37

秋水長天,惹人憶王勃

秋日裡,河畔漫步,垂柳依依,秋風送爽,富有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讓每一次呼吸都變得貪婪。寬闊的水面,倒影著樹叢,盪漾著天空,極目望遠時,總讓人免不得要想起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

好空氣、好溫度、好體感,自然讓人有好心情。所以,我對杜甫那一首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的《登高》中的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就缺了一點感同身受。看來,和杜甫相比,我畢竟幸運多了——縱使半生飄零,卻能生逢盛世、身心平安。

在古詩詞裡,那些悲秋之聲,大多都緣起於離別。從《詩經·采葛》名句“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開始,宋玉有“

悲哉,

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之嘆,陶淵明有“

悲羅襟之宵離,怨

秋夜

之未央!”之感,

就連王實甫在《長亭送別》中都說: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

天氣,好煩惱人也呵!

00:58

秋深一蝶下尋花

所以,當看到楊萬里在《秋涼晚步》中“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一句,及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一句,瞬間便有知己之感;當看到文同《北齋雨後》中“雨後雙禽來佔竹,秋深一蝶下尋花”一句,更是在腦海中立時便浮現出這一畫面。

只有在秋天,你會有心情,在路邊、在花園、在草叢裡,隨時可靜心欣賞蝴蝶飛舞,感受看似漫不經心卻又能驚心動魄的自然之美。

如果你去公園秋遊,尤其是溼地類公園,你會發現秋天的魚更活潑、更歡騰。這個秋季裡,我就常去家附近的溼地公園閒逛,看那些魚在近在咫尺的水面上遊弋、搶食、打鬧,常覺生趣盎然。

02:05

一人獨釣一江秋

這座公園裡,還常年有成群的野鴨,即使冬天的時候也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而秋日裡他們更會跑上岸來,在岸邊的草叢裡覓食,除非人與它挨

得過近,不然它是不會被驚擾而跑掉的。

悲秋者多,贊秋者自然也不少。“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將秋描繪成了一幅絕塵的畫;“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稱得上千古一嘆;何其芳說“秋棲息在農家裡,遊戲在漁船上,夢寐在牧羊女人的眼裡”,可謂得了秋的神韻。

愁為心上秋,因為愛秋,所以為不能留住秋色而愁——願一切人間美好,見秋而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