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二字的來源

逍遙(自媒體“漢服婚禮”編輯)在度娘看了一下“國家”二字,我們看下解釋為:“一定範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這是當今21世紀全球對“國家”這個詞的解釋。那麼“國家”這個詞是如何由來的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圖片

“國家”二字的來源

從上面的圖不難看出,國家的“國”和或者的“或”,甲骨文是同一個字,字形是左邊一個“囗”,右邊一個“戈”。這個“口”讀[wéi],意思如上圖,圍起來的一塊地。“戈”當然是兵器,代指武力守護。

一個部落圍下一塊地盤,派兵看守著。也就是說最早的“國”字指的就是原始部落的地盤。

逍遙(自媒體“漢服婚禮”編輯)簡評:怎麼來理解呢?其實很好解釋,自己的領地不可侵犯是所有動物的本性,最常見的就是遛狗的時候,看到狗經常跑到樹底下去撒尿,意思一樣,這棵樹就是“我”(指撒尿的狗)的地盤了。人類雖是靈長類動物,但是剛從樹上下來的時候也沒靈長太多,動物的本性還是有的,因此最初的“國”指的就是部落居住的那一小塊地方。不會是部落採集打獵的整個區域。原因很簡單,地盤太大,人員太少,聚集一塊沒準晚上還讓老虎獅子叼走倆三呢,分散著去守護整個採集和打獵的區域,明天這部落就消失了,全讓老虎獅子叼走當夜宵了。

到了“金文”的時代,中國人已經能冶煉金屬,這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完全是一次巨大的“工業革命”,有了冶煉金屬的本領,中國人可以獵取到更多的食物並且減少被野獸叼走的機率。這一反一正就早就了眾多的人口從而組成了更多部落和餘糧。因此在這個階段,單用人守著部落已經不能滿足部落餘糧和人口安全的需求了,因此就需要建“城”,當然了,那個時候是沒磚的,更沒水泥了。用土壘牆。

因此,“金文”時期,“國”字就在甲骨文的“或”字基礎上加了一個“土”字旁,為“域”。這個時候“國”指的是“城市國家”(一個城市加周邊農村為一國)。

到了周代的時候,當時的華夏大地已經由“城市國家”銳變為“領土國家”(中心城市(首都)加其他城市及其農村為一國)。因此“金文”時的“域”字儼然已經不在適用了。因此在“或”字周邊加上了一圈象徵著國界(勢力範圍)的邊界,就變為了“國”。

“國家”二字的來源

這個字一直通用到現在,直到如今改為簡體字“國”,但其意未改變。

小知識:中國原本是首都,國家原本是邦家。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是周王居住的城市(首都),因此被稱為“疆域內最中間的國家”,簡稱“中國”。邦才是指的全境。因此古代把“國家”叫“邦家”,到了西漢初年,因為避漢高祖“劉邦”的諱,才改邦為國。稱為“國家”,一直沿用到如今。這也是為什麼國與國的建交叫“邦交”而不叫“國交”,“聯邦”不能叫“聯國”,同樣“邦聯”也不能叫“國聯”。

如覺文章不錯,轉發更多親朋,讓大家瞭解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