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讀不懂?那是你沒讀過熊逸版!

讀史明鑑,讀史啟智,尤其是

《資治通鑑》

和《史記》這二部在歷史圖書類屬於必讀書目,但因為其晦澀語言,往往讓人卻步。

熊逸版《資治通鑑》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僅帶有原文和釋義,而且糾正和補充了《資治通鑑》原版的歷史故事和未提及歷史典故背後的原因,

引用了其他史證材料,證明了自己觀點,供讀者去思考。

《資治通鑑》讀不懂?那是你沒讀過熊逸版!

閱讀熊逸版《資治通鑑》,可以幫助

我們對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瞭解得更清楚,建立起系統的認知地圖。

眾所周知,

《資治通鑑》

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其中的

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

偶有

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

此通史編著主要是為了說政和記史,加上考慮司馬光立場和當時史料不充分的原因,記錄有的難免偏頗或疏漏。比如書中關於屈原的描述過少,就是因為屈原的官場表現一般,遠不如其文學表現。但司馬光本人對於屈原是欣賞的。

在熊逸版資治通鑑中,除了原文和釋義,而且還利用橫向和縱向對比來解讀當時統治者或官員的決策,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際關係等多方面。比如在燕昭王有關歷史描述中,人才策略被玩的明明白白的。

燕昭王繼位之際,時局艱難,雖沒有淪為趙國的棋子,但也是內憂外患。

燕昭王缺人缺財缺物資,但他

還能怎麼辦,還不是要繼續

“縫縫補補”。

亂時多戰爭,頻繁征戰,沒完沒了的徵兵,造成了很多家庭流離失所。對此,燕昭王

“弔死問孤”,極力安撫戰爭孤兒,“與百姓同苦”。他的這一番作為也會他獲得了民心。

民心有了,基層

“穩了”,還缺什麼?那必須的是人才呀!

賢明的君主加上合格的賢士才能決定

“上層建築”,下達的命令才能更符合實際情況,加上官員一心為民,奉公守法,才能達到“政令通達”的效果,才可能出現“國運昌盛”。於是,燕昭王開始“招賢納士”,他甚至還設了一座招賢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招賢臺的設立離不開燕昭王心腹郭隗的建議,郭隗對燕昭王說:

“如果我這樣的人,君主都能重用,那麼其他德行比我更好的人,自然會得到更好的待遇。”

燕昭王聽完,覺得很有道理,也很感動,把郭隗尊為老師,設立了招賢臺,對於投奔的人才待遇從優。這一招,效果的確不錯,一時間人才紛紛前往燕國。

其實燕昭王的這一決策不正是與現在有的公司

“天價薪酬”有異曲同工之妙。人才奔向燕國,除了人才自身的職位選擇趨向和實際能力之外,更多的是燕昭王願意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更寬容的就職環境。在某方面而言,這種待遇代表著君主對自己的能力肯定。

除了燕昭王設立招賢臺之外,還有很多細節值得深思,比如張儀的反覆橫跳,秦國人才推薦連坐機制和管制改革,縱橫之術的利弊,歃血為盟背後的意義等。

如果你也對《資治通鑑》,那麼熊逸版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妨翻出來讀一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