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北宋海上之盟的戰略失誤

探析北宋海上之盟的戰略失誤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唐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在中國內部陷入了長達幾十年的戰亂後,宋朝終於在收復了大部分傳統漢地的情況下,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政權。

但是,既是由於宋朝本身各方面的制度弊端,也是因為之前的歷史遺留問題,使得宋朝在對外軍事層面始終處於一種積貧積弱的狀態,甚至招致了自己兩度被外敵傾覆的命運。尤其是海上之盟的發生,

更是深刻體現出了宋朝貧弱的事實以及北宋末年宋朝君臣的昏庸及利慾薰心。

一、海上之盟的發生有著特定的政治背景

1、當時的遼國已經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作為一對難兄難弟,北宋王朝和遼國可謂是相愛相殺了一輩子。它們之間既有著兵臨城下之時的緊張局面,也有著使節來往、其樂融融的和諧場面,就連最後的滅亡也都相差不過一年而已。

只是相比於北宋的突然滅亡來說,遼國的滅亡更呈現出一種早有預兆的趨勢。

探析北宋海上之盟的戰略失誤

從耶律阿保機正式登基成為契丹可汗、建立遼國開始,到遼國被金國滅亡,遼國一共存在了兩百多年的時間,這在諸多割據政權當中不可謂不算長。而在遼國末年,在經歷了遼景宗、遼聖宗時期的勵精圖治之後,

達到自身國力巔峰的遼國開始逐漸走向衰落,這在遼興宗和遼聖宗統治時期尤為明顯。

一方面,遼興宗時期的遼國內部爆發了激烈的政治鬥爭,當時身為遼興宗聖母的法天太后甚至試圖廢除遼興宗。而在遼道宗繼位之後,

遼興宗的皇弟耶律重元又聯合遼國內部的其他重臣發動了一場規模不小的叛亂。

正是在這種連綿的政治動亂之中,遼國政局的整體實力遭到大幅度削弱。另一方面,遼興宗和遼道宗作為統治者也是極不合格,在位期間均只知道沉迷享樂,

導致遼國政治陷入十分黑暗腐敗的局面。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遼天祚帝繼位。

但他的繼位不僅沒有帶來遼國的由衰轉盛,反倒是繼續加重了其內憂外患的問題,遼國由此展現出了一副將要滅亡的跡象。

探析北宋海上之盟的戰略失誤

2、宋朝一直對燕雲十六州有著強烈的執念

唐朝滅亡後,中國陷入了割據政權並立、軍閥混戰的局面,北方的契丹則暗中不斷強大自身,無時無刻不想著南下。

而在後唐時期,他們還獲得了南下的最好時機。由於忌憚於石敬瑭的實力,當時的後唐統治者李從珂試圖將其剿滅以穩固自己的帝位。而石敬瑭為了保全自己,不惜以出賣燕雲十六州為承諾來換取契丹的出兵。

最終,在契丹與石敬瑭的聯合進攻下,後唐政權走向滅亡,燕雲十六州也就此被契丹納入統治範圍之內。直到明朝建立後才又回到漢人政權手中。值得一提的是,石敬瑭之所以會這麼果斷地出賣燕雲十六州,其實是因為當時的燕雲十六州只是在名義上由後唐管轄,

實際已是一副自立的局面,這當然讓石敬瑭欲除之而後快。

探析北宋海上之盟的戰略失誤

在失去燕雲十六州後,中原政權不僅失去了一道抵抗北方遊牧民族進攻的天然地理屏障,燕雲十六州本身也是一片優良的馬場,

可以培養出大量戰鬥力強悍的騎兵。更重要的,燕雲十六州在先秦以前就一直受到漢族政權管轄,早已被漢族政權視為心腹地帶,它的失去也象徵著漢族政權的不完整。

因此,自北宋立國開始,它就一直著手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這不僅僅是從軍事層面的考量,也是確立自身作為漢族正統政權的道義性來源,能夠在維護自身政權的穩固上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然而,由於北宋政權本身在政治體制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弊端,使其直至滅亡也並未真正收復燕雲十六州。

宋太祖時期,由於其將主要精力放在針對南方割據政權上,因此只能試圖以贖買的方式來從遼國手中換取燕雲十六州的控制權。

宋太宗時期,雖然他曾主動發起對遼國的進攻,

但隨著數次北伐的失敗,不僅導致宋朝國力受到極大損傷,整個宋朝對外戰略態勢也由攻轉守。

探析北宋海上之盟的戰略失誤

宋神宗時期,他雖然有著富國強兵的願望,也任用王安石發起變法運動,但仍舊無法使北宋從遼國手中奪取燕雲十六州,甚至直到臨終前都有著對於燕雲十六州的極大執念。可以說,奪回燕雲十六州是歷代宋朝統治者的最高政治願望。

因此,當遼國即將滅亡這一千載難逢的時機出現在眼前時,宋朝統治者很難動起心來。

二、海上之盟加速了北宋王朝的滅亡

1、遼國的滅亡使北宋失去了面對金國的屏障

雖然當時的遼國在經歷過多次內亂和常年的腐敗政治後,整體國力已經是十分衰微,

但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時的金國如果想要單獨滅亡遼國,無疑需要付出巨大代價。

在這種情況下,金國便想到了聯合北宋王朝以共同覆滅遼國的主意,而北宋王朝在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這一政治訴求的推動下,對於與金國之間的聯手也是沒有過多猶豫便同意。

當時,這兩國決定由金國攻佔遼國的中京大定府,宋朝則攻佔遼國的南京析津府邸;而當遼國滅亡後,宋朝便將之前每年給予遼國的歲幣轉讓給金國,

金國則需要將燕雲十六州的土地歸還給宋朝,這便是海上之盟的具體內容。

探析北宋海上之盟的戰略失誤

然而,當遼國滅亡後,北宋的處境卻一下就變得危險起來。

一方面,由於有鑑於唐末五代時期軍閥混戰、武將奪權的先例,宋朝統治者從立國初期便對武將在領兵權和發兵權等方面給予了諸多限制,甚至不惜定下崇文抑武的國策來打壓武將。

再加上宋朝經常招納大量流民進入軍隊之中,這導致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十分低下,對外作戰往往處於不利地位。縱觀宋朝在之前與遼國和西夏的無數次戰鬥,宋朝軍隊幾乎沒有取得幾場堪稱重大的勝利,自己反倒是一直被打得節節敗退,

國境線和邊防線不斷收縮,這當然就導致了宋朝的國防安全難以得到真正的保障。

另一方面,自澶淵之盟後,宋朝與遼國之間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內都沒有爆發過大規模衝突,兩國間的交流來往也一直是以和平為主。如此長時間沒有經歷過戰鬥,無論是宋朝還是遼國的軍隊,其戰鬥力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也因此,在與金國的戰鬥之中,金國軍隊往往能夠做到勢如破竹,宋朝軍隊卻只能和遼國軍隊之間打得有來有回

探析北宋海上之盟的戰略失誤

而當遼國滅亡後,北宋王朝與金國之間一下就變得接壤起來,之前原本不存在的領土矛盾一下子成為兩國間的主要矛盾。面對一個戰鬥力與遼國差不多甚至還猶有不如的政權,

金國自然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最終派遣軍隊將北宋覆滅。

2、宋朝本身的局勢並不算好

在宋神宗時期,有鑑於三冗問題以及其他政治體制方面的弊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變法運動,史稱王安石變法。

雖然宋神宗的本意是透過這場變法運動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但由於守舊派的阻撓以及變法運動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最終導致這場變法運動走向失敗,原先的變法成果也悉數消失。

而宋神宗本人雖然在後期也主持了元豐改制這場以改革官制、縮減政府開支為目的的政治改革,但對於長期積貧積弱的宋朝來說仍然無法起到起死回生給的作用。

直到宋徽宗繼位之後,宋朝基本上又回到了之前的老樣子,各種各樣的矛盾都處於不斷激化的狀態。

探析北宋海上之盟的戰略失誤

但是,由於宋徽宗本人是臨危受命成為皇帝,此前從未接受過任何有關於成為皇帝的培訓,這導致他即位後所關注並非是如何勵精圖治以帶領宋朝走向強盛,

而是如何利用手中的權力來實現自己的各種享樂活動。

也正是因此,宋徽宗時期的宋朝政局十分腐敗不堪,本就已經不堪重負的百姓在生活上陷入更為慘的困境,“朝廷之上,蕩無綱紀,蔡京、蔡攸、童貫之徒,縱恣於上,高俅、楊戩、朱䣦之黨,朋邪於下,徽宗悉由諸奸播”西昂對應的,

此時的宋朝內部也爆發了數次農民起義,現如今為我們所熟知的方臘起義、宋江起義都是發生在這個時候。

探析北宋海上之盟的戰略失誤

三、總結

總的來說,雖然從海上之盟的簽訂和當時的政治背景來看,海上之盟本應是一條對金國和宋朝雙方來說都能夠帶來足夠政治利益的條約,

但由於宋朝本身實力的弱小,最終導致海上之盟成為了加速北宋滅亡的催化劑。

誠然,燕雲十六州的失去使北宋從建國之初就在戰略上陷入劣勢,但北宋之所以窮其始終都無法真正將這片土地收回,更多的原因卻還是在於自身在政治體制等多方面的劣勢和弊端。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

在自身不夠強大的情況下非要獲得更多的土地,顯然只能說是不自量力了。

參考資料:

《論宋金“海上之盟”》——任崇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