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名山大川那麼多,秦始皇為何偏偏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封禪書》

這兩句出自司馬遷的一篇長文,表達了司馬遷對泰山封禪這一帝王行為的看法,他在文章中把不事封禪看作是“禮崩樂壞”的一個表現。

“封禪”的背後隱藏著古人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君權神授的觀點一直以來影響著中國古代的帝王和民眾。

後世有些人質疑道,這些行為不過是保證帝位正統的託詞,本身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在那個民智未開的社會,不會真的有人去追究泰山封禪是不是真的有效。

王朝更迭頻繁,帝位並沒有如秦始皇所想的那樣在一家一姓中流傳,但是這一典制卻被歷代帝王默契的保留了下來,在講述清朝的一些影視劇裡我們還可以看到“泰山封禪”這一特定的儀式的影子。

封禪的做法在夏商周時期就已存在,地點選擇多樣,但是為什麼這位千古一帝會選擇在泰山來進行這場活動呢?

千古一帝秦始皇

探究秦始皇在泰山封禪的原因,必須分析這位皇帝不凡的經歷。秦始皇,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開創者,連續開創了多個第一,是中國古代史上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從十歲被立為太子之後,這位少有大志的帝王就開啟了他一路開掛的人生。

古代的名山大川那麼多,秦始皇為何偏偏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

秦始皇的父親異人作為質子被扣押在趙國多年,遇呂不韋之後才得到轉機,成功逃離趙國,成為秦國的太子,而後與趙姬生下嬴政。由於呂不韋對異人的救命之恩, 嬴政尊奉他為自己的仲父。後期因嫪毐集團謀反被牽連,遭嬴政放逐。

在處理完秦宮的內亂之後,這位年輕有為的皇帝終於完全把持了政權,開始騰出手來與其他諸侯國進行戰鬥,最後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滅亡六國、統一四海的夙願。

古代的名山大川那麼多,秦始皇為何偏偏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

秦國的崛起是秦國幾代國君經世積累的結果,從商鞅變法開始這個偏居西北的小國終於有了東出的希望。“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秦人之間的團結隱忍是秦朝能夠實現統一的重要原因。

戰國七雄之間彼此攻訐導致民不聊生,死傷無數,人們難以享有長久的和平。

秦王朝依靠武力成為了名義上的六國之主,但是久經磨難的百姓們對這份統一表現出了一如往常的不安和擔憂,和平的光景能持續多久?是否還潛藏著更大的危機?除此之外六國的舊貴族也在蠢蠢欲動,試圖傾覆這個新生的帝國。

古代的名山大川那麼多,秦始皇為何偏偏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

秦始皇泰山封禪的舉動名為祭天,實際上是示人。

他的這一舉動傳遞出了一個很明顯的訊號:秦王朝是受上天庇佑的,不容許有任何的反對,誰要是起兵反叛就是對上天的違逆。這一舉動最大程度的給了秦人和天下百姓信心,對於六國貴族和那些懷有復國想法的人來說也是一個提醒和敲打。

秦始皇封禪泰山始末

封禪的做法古已有之,並非從秦始皇開始。封禪兩個字其實是兩種祭祀方法的並稱,“封”一般是指祭天,而“禪”相對的就是祭地。

這兩種祭祀方法並不是嚴格的捆綁在一起的,也有一些帝王會選擇單獨的“祭天”或者“祭地”,一切都要根據當時帝王的需求來進行。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封禪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古代的名山大川那麼多,秦始皇為何偏偏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

從時間上來講,這次封禪發生在秦始皇實現一統的第三年。歷來新生王朝的國君都會選擇儘早的封禪,以求政出有名。但是秦始皇為何統一六國三年之後才開始這場活動呢?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統一的前兩年,六國貴族和百姓仍然生活在秦朝的餘威之下,整個秦朝並沒有發生影響帝國穩定的大事情。

古代的名山大川那麼多,秦始皇為何偏偏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

在實現統一的三年之後,六國開始從恐懼中覺醒,蠢蠢欲動之心昭然若揭。

這位明智的君主當然覺察到了這一可怕的變化,所以決定對六國做一個警告,也是向那些擁護自己的秦人交代,自己成為皇帝是上天的選擇,是符合天理的。

古代的名山大川那麼多,秦始皇為什麼偏偏選擇了泰山呢?其實從如今泰山的地位也可以猜到,泰山作為五嶽之首,享有著 “五嶽獨尊”的地位。

歷來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把封禪的地方選在這裡,與秦始皇自己所創立的功業相匹配。

古代的名山大川那麼多,秦始皇為何偏偏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

泰山是被帝王光顧最多的封禪之地,除了秦始皇之外,還有漢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人。一些其他地方也會被帝王光顧,例如武則天就曾經在嵩山進行封禪。武則天有過出家感業寺的經歷,自己的母親也非常的禮佛,加上她的皇位來源不正,與儒家之道相背而行,所以在她統治時期非常推行佛教,所以說選擇嵩山作為封禪之地也就不奇怪了。

封禪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封禪是專屬於帝王的一種儀典,但是祭祀卻不是皇室成員的特權。

普通的百姓也會進行簡單的祭祀,這不僅僅是古人對禮和儀式感的重視,本質上還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古代的名山大川那麼多,秦始皇為何偏偏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

秦始皇是第一個皇帝,統一六國本就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他的功績超過了既往的秦王和其他歷代的君主。但是既然秦始皇都如此偉大了為何還要非得接受虛無縹緲的上天的認可呢?秦朝能有如此大的功績是幾代秦王積累和所有老秦人奮鬥的結果,秦朝尊崇地位的來源既符合實際又符合情理,為何還需要儀式的加持呢?

實際上他的封禪體現了古人的“天命觀”,這種天命觀體現在帝王身上就是“君權神授”。

對於接受過唯物主義教育的人們來說,可能認為這是一種摻雜著愚昧盲從的迷信。但在當時那個人們沒有完全開化的時代,這些並不存在的“鬼神”曾經長久的支配過他們的想法和行動。

古代的名山大川那麼多,秦始皇為何偏偏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

“天命”是一種影響人的超自然力量,本質上是人們對自己渴望的能力的一種異化。在古人的敘述中天命是一種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實際存在的東西,受命於天、君權神授、天人合都是這種思想的語言外殼。天命觀原是一種觀念,經由統治者肯定後在人們的心中發芽,逐漸成長為了一種既定的標準和規範,讓人們在行動多了一些約束。

統治者的封禪行動把這種崇拜上升到了集體意志的層面上來,這也極大地減輕了他們統治的壓力。

有些古代帝王明裡暗裡的實施過“愚民政策”,原因是一旦百姓具有了啟蒙意識,開始獨立思考,那麼對於政策的解釋就不會完全的按照統治者要求的來,勢必會增加很多的麻煩。

結語:

有人說,“泰山封禪”歷來是帝王的一種政治作秀,是統治者利用百姓深信“天命觀”的一種欺騙。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的封禪並沒有改變秦朝二世而亡的結局,似乎這場活動並沒有起到相關的作用。其實不是這樣,而是這種精神寄託與現實的環境出現了脫節的情況。

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本質上都是對自己能力判斷的一種異化,人們對於自己渴望的東西總是分外關注。

未知可以帶來好奇、神秘,同樣也伴隨著危險。

這些啟示我們要看清自己身上所蘊含的力量,不要把希望完全寄託在外界,要時刻保持內心與環境的平衡。

對於古人的天命觀,你還讀出了哪些哲理呢?快來評論區告訴我們吧。

參考文獻:《封禪書》《管子·封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