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當清晨的陽光

照進曲折幽明的大華路

老街巷

像是彈去了一夜的疲憊

慢慢地甦醒了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深藏在大華路里的兩座蔡厝裡

蔡厝裡の祖輩的傳承……蕉城的古民居大多都保留明清建築風格,大華路的古民居亦是如此,彷彿每一磚每一瓦都廝守著明清的時光。只是偶爾呼嘯而過的現代交通工具,不時地打亂了老城的節奏,它們一路張揚,似乎要衝破老街的逼仄,卻終究敗於老城數百年的堅守。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在大華路,每一間老宅都寫滿了故事,而觀音弄裡的蔡厝裡更像一座歷史的藏寶庫。以觀音弄為界,分為上下兩座,由蔡百萬的8個曾孫平分而住,上座始建光緒七年,由排行一二七八的居住,下座則建於清初(於光緒九年,由蔡氏買進)則由排行三四五六的居住。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走進蔡厝裡,寬敞的前廳一通到頂,兩側的房間緊密相連,頗有些老北京四合院的味道。兩座老宅格局皆以三進三出,坐西朝東,不同的是,上座的前廳較小,下座較大。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房屋嚴格遵循傳統建築構造,以清代磚木結構為主,大重門、小扇門、木門木窗處處精雕細琢,就連樑上的雕花也十分講究,以簡單的幾何圖形勾勒出典雅的“花”狀,均勻對稱,整齊有序地鋪開,再藍色為基礎色調勾邊,低調優雅,顯盡了大戶人家的講究。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蔡厝裡的建築肌理之美,不僅體現在對花雕的講究上,還體現在防火意識上,僅蔡厝裡一字成排的廚房用防火牆,就是最好的見證,這在明清時期的建築中是極為講究與奢華的。廚房是火災發生的高頻區,為減少廚房著火對房子的影響,蔡宅始建初期,將所有的廚房設於在防火牆後,在廚房前加蓋一個小拱門,拱門邊上放置一些磚石,當廚房著火時,只要將拱門堵上,就能有效的阻擋火勢蔓延至老宅內。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每當腳跟摩擦著二樓的青石板發出“咄咄”的聲響,腳跟的節奏向我們啟示著蔡氏建築之奢華。沿著狹長的木梯輾轉至二樓,那被鋪滿的青灰色的石磚地板,就像一本厚重的歷史,無需任何語言描述已昭然宣告。而這樣奢華的建築排場,又曾幾何時在其他的大宅院裡出現過呢。

蕉城的蔡家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姓氏。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蔡氏家族的遷徙史又與閩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閩南自古地少人多,居民性格強悍,吃苦耐勞,百姓為了生存,不得不多方謀求生路,特別是在元末以後,福建的八府六十四縣都留下他們為養家餬口而奔波的身影。這從《清一統志臺灣府》一書中記載“泉、漳二郡商民,販東、西二洋,代農賈之利,比比然也”中可見一斑。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其始祖蔡南益元朝末年由泉州府漳浦縣八角井遷居寧德四都蔡洋,遷入時間不長,而能夠在縣城站住腳且形成氣候的獨此一家,一躍成為清代寧德第一大姓。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蔡家的發跡史,在寧德亦被稱為傳奇。據蔡氏族譜記載,蔡氏始祖南益公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遷徙之初,以種菁為業,搭蓋茅寮居住,此後十幾代雖然艱苦創業,仍不能躋身仕族階層,與寧德的林、左、彭、陳、崔等大姓媲美。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當時進入蕉城的閩南人多以高效益的燒瓷、種菁為業。乾隆版《寧德縣誌物產草屬》記載:“大菁,製為菁靛,可以染,高二尺,性好陰,栽於背陽之處。邑以種菁為業者,大抵皆汀人也。”這其中“種菁為業者”也包括一些閩南人。蔡南益於元朝末年從漳州府漳浦縣八角井到寧德四都蔡洋村種植菁靛。南益公生二子,長子珍瑯,次子玖瑯。玖瑯於洪武九年(1376)充南京滁州衛軍,旋調四川建昌衛(今四川西昌)。珍郎生公保,公保生鸞齋,鸞齋生榮齋,榮齋生雙峰,雙峰生三溪,七世皆為單傳。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蔡洋地處蕉城與羅源縣交界地帶,群山環抱,交通落後,地瘠民貧。蔡南益及其子孫披荊斬棘,艱苦創業,改變了家園面貌,使之成為了合適於居住的“世外桃源”。自雙峰公以上六代被蔡氏後人稱作“開創與鞏固家族基業”的始祖。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到了明代嘉靖時期(1522-1567),第七世三溪公的卓識遠見使家族產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嘉靖十九年(1540),蔡三溪率家人從蔡洋經金溪、驛馬站兩次移徙後,最終定居於縣城北門外,為蔡氏家族的興旺發達翻開了嶄新的篇章。經過幾代人的苦心經營,蔡氏逐漸站穩了腳跟,人丁也漸漸興旺,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仍不能與縣城崔、彭、陳、林、左五大姓同日而言。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到了清代中葉,隨著蔡志諒的步入社會,蔡氏家族進入了歷史的鼎盛時期。蔡志諒是蔡威的高祖父,他的這一支構成了蕉城蔡氏的主流,最為世人矚目,被稱為 “家廟蔡”。蔡志諒是個目光遠大、心胸寬廣且具有商業頭腦的地方紳士,他為人恭謹厚道,克勤克儉,靠經營茶葉、陶瓷生意發家而成為當時的寧德首富,人稱“蔡百萬”。蔡志諒對於社會公益事業毫不吝惜,他曾捐巨資重修縣學文廟,並於咸豐元年至十年(1851-1860)四次捐資三萬串,以紓國用。這些功績也被收錄於民國版《寧德縣誌》中。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可以說,到了清代中葉,自蔡志諒發跡後,不論從此社會地位還是財力,在寧德縣已是首屈一指。至今已有600餘年,後世子孫約有3000多人。

蔡厝裡の歲月的改變……遙想曾經這裡的繁華與如今的寂寥,老宅的故事還在延續,只是故事的主角漸漸遠離。

只有廳前廳後的大水缸裡那靈動的金魚給老宅添了不少的生趣。我輕輕地伸出手,想把那些繁華挽留,留下的只有空氣中的迴響。那些曾經讓蔡氏鼎盛一時的產業,如“久福綢緞布匹莊”“建新南北乾貨鋪”“青山固定網漁場”如今都已經成為悠悠往事,那個由八個重孫分別掌管的四十八家商鋪,每到年底,一年進賬的銀元將特製的大籮筐裝的盆滿缽滿,遇上好年景,三層錢庫都裝不下,如今都只剩下一聲嘆息……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好似,在民國的那些年份裡,蔡氏家族的風水保持著長盛不衰,佔盡了蕉城半壁風光。蔡百萬的重孫蔡亦春在民國二十四年赴海蔡氏錢莊學習,抵達上海後,蔡亦春發現上海已經廣泛使用電燈,而對於寧德來說,卻是項空白。次年,他在寧德開設了“民生電廠”,成為寧德第一家電廠,從用油燈到電燈,拉開了寧德電器化的第一篇章。只是在1953年公私合營,“民生電廠”收歸國家管理,也就不再掛有蔡氏的頭銜,但至今仍有不少蔡氏後裔留在電廠裡工作。

蔡氏家族後人蔡作仁在老宅中度過了72個年景。遙想當年蔡家的人丁興旺,可以用 “鐘鳴鼎食”來形容。每到飯點,就是老宅最熱鬧的場面,鐘鼓一響,從四面八方的家丁積聚到餐廳,抱著勺子搶著打飯,唯恐手腳慢了,少了兩顆米。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我們感嘆,在數月的更替中,年輕的一代,已逐漸離開那些曾經生養他們的大宅門自立門戶,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是否疏遠。

可是,對於老宅“本人”來說,回憶終究是回憶,那些逝去的光陰豐富了“他”的資歷,卻也荒蕪了“他”的過往,而老宅依然在固執著“他”的固執,任由寂寞在心頭,可是回憶永遠不回頭……

作者/來源:新福建

老城時光 蔡厝裡的前世今生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