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內卷”:從幫助中層學著做好管理開始

適合讀者:公司負責人、中小企業主、公司管理層

涉及能力:公司管理 | 人才培養

閱讀時長:全文約4000字,閱讀8分鐘

對很多職場人來說,

內卷

一詞似乎能概括所有讓自己不舒服的工作狀態:不敢早走、持續加班、自找忙碌、小心經營著公司裡上上下下的人情。

但在這些人中,有一類群體值得特別關注,那就是夾在高層與基層之間、同樣被“卷”著的中層。他們的“卷”,對公司的運營效率與績效文化,會有巨大的負面影響。

某頭部大廠部門經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最難乾的就是部門經理、小組負責人,他們擔負著

交付

的主要責任,要負責專案的推進、

KPI

的達成,但同時,也要討好領導、討好其他部門負責人、甚至討好所有與之合作的同事——只有這樣,在

360

環評時,才有好的分數。

可以想象,在這樣的“內卷”“人情”壓力下,中層還有多少精力可以集中在幫公司做業務、打績效上?更值得企業者與高層思考的是:在這樣的

之下,如何幫助公司培養面向未來的骨幹隊伍?當下的中層與骨幹該如何成長?

筆者基於多年的觀察,認為要從三件事做起,為中層先創造一個正確的環境,幫助他們迴歸中層本質,並借他們做起公司的績效文化,從而實現整體隊伍的脫虛向實,在真正對業務與品牌有意義的事忙碌起來。

建議一:讓中層做起管理,向管理要產出

儘管公司裡有很多經理、總監、負責人等頭銜,但筆者觀察到:很多企業主與高層,把中層當成了做事更快的基層“執行者”;而很多中層,也的確是拿更高的工資,做著執行層該做的事。

也就是說,

公司並沒有靠管理在運作、最佳化,而是靠不斷“買”入更貴、更多的“中層”(或專家、專業人士)來做事。

這一點,從不差錢、習慣先把人招進來再說的大廠,到被網際網路公司帶偏、也開始宣稱“專注做事、不要管理”的新型公司身上,都有體現。

但對於非大廠的一般中小型公司、特別是從事專業服務的公司來說,這樣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如今,

人力與運營成本越來越高,業務維持與增長越來越難,“透過管理要效率”才是正解。而日常的管理,必須從中層先開始。

具體來說,中層需要做什麼呢?我們要從在公司管理中,中層扮演的角色入手,

基於管理的本質,找到中層該承擔的責任與目標。

角色

Role

)這個詞有些抽象,但它是基於管理的需要及日常的工作內容,

對頭銜背後具體應扮演什麼身份、做什麼事的一種描述

。筆者在這裡分享一下管理學大師、經理角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亨利

·

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為管理者界定的十種不同但高度相關的角色

[1]

,很有參考價值:

對抗“內卷”:從幫助中層學著做好管理開始

雖然上述描述,是針對整體“管理者”這個群體的,但它同樣可以幫助企業主與高層理解一名合格的中層(比如部門經理),他身上不該只有執行的角色,還有幫助

自己做好更優運營(Excellence of Operation)的角色——他們直接關乎著公司日常的運營效率。

我們不妨來看三個

企業主與高層不常看見、但對中層來說會經常碰到的例子:

下屬的標書做得不夠好,一般的中層會選擇耐心又講方法地指導他一點點修改,還是自己直接上手做好?

中層如果覺得上司沒掌握資訊就做了決策,他會禮貌但有力地提出完善建議,還是很聽話地選擇“做就對了”?

客戶的要求超出了規定的工作範圍,團隊負責人是勉強接受還是直接拒絕,抑或是想辦法協調資源、商量對策?

可以想象,如果中層只是更老練、更快速地做執行,對於上述三個場景,他的選擇都會導向哪個省勁兒、哪個快就做哪個。但是,

如果強化他們身上的管理角色,在碰到這些看似不大、但其實對公司的整理運營效率與優秀文化有重要意義的事情時,他們就會有所突破。

拿下屬標書沒做好這件小事為例,作為團隊領導者,中層會知道自己有激勵和指導下屬的責任,而不是自己快點做完了事;作為專案監控者,他們要及時掌握下屬沒有做好標書的原因,是能力不夠,還是態度不好,抑或是缺乏資源支援;另外,作為資源分配者,他們要知道該如何充分調配資源,去幫助下屬做好這份標書。

總結來說:對大部分企業,管理依舊非常重要。雖說提升效率和產出是一個長期而宏大的目標,但有了角色意識的幫助,中層就可以從具體的工作中找到努力的具體方向。而這一點,是需要企業主與高層團隊引導、培育中層去實現的。

建議二:引導中層發現年輕人優點,帶團隊做出成績

解決了中層應該要做起管理來之後,第二個問題,就要幫助中層掃除管理中的障礙。其中一大挑戰,就是管理年輕人。

“年輕人不好管”“年輕人不需要管理”“年輕人應該自驅”……如今,類似這樣的觀點越來越多。總結來說,就是因為年輕人不好管,一方面,傳統的以指令、管控為特點的管理方式失效;另一方面,又找不出合適的管理方式,於是在“自驅”“扁平”“無科層”等幌子下,中層也逐漸放棄了自己理應承擔的管人指責。

短期內,這樣做對企業不會有太大傷害,甚至可能會很受新世代歡迎,但長期來說,這對公司未來骨幹人才的培養,會有很大的影響。

企業主與高層,首先需要幫助中層對日益增多的年輕員工有正確的認識。

其實,不是年輕人不用管或者不好管,而是需要找到管理當代年輕人的正確方式。對每一代的管理者來說,年輕人都是他們面臨的重要的管理難題。比如,我們肯定也聽身邊的同事或領導抱怨過現在的“

90

後”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合作、很難溝通等,但“

80

後”剛入職場時,“

70

後”管理者也說“

80

後”不靠譜,現在我們團隊中的“

90

後”小中層,也在抱怨“

95

後”沒法管理。

為了方便讓中層理解新生代的特點,下表我們梳理了新生代職場人的特點:

對抗“內卷”:從幫助中層學著做好管理開始

當我們逐一列出表格細細梳理後,有沒有發現正反兩方面的結論:

大部分所謂新生代特有的不靠譜,其實在其他代際同事身上同樣存在。比如,從溝通的視角來看,幾乎所有不成熟的職場人,都把自己看得最重,不具備主動溝通的技巧等。

新生代的很多特點,其實對於工作的開展是非常有利的。比如:他們的知識與資訊面非常豐富,他們也敢於表達觀點。如果善於用好這兩點,就能讓新生代小夥伴在工作中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很多企業的中層或骨幹,本身年齡也並不大。因此,

作為企業主或高層,你應該多引導中層看到上述區別,並鼓勵他們適應併發揮年輕人身上對工作的優點,從而紮實帶好團隊,更好交付業績。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新世代職場人的確有不好管的地方。企業主與高層還需讓中層理解:

儘管時代在變,但人與人在職場中最基本的關係並沒有變,那就是基於合作與利益,透過行動來建立、維持、使用信任,從而達到個人與組織的發展目標。

至於對於年輕人來說,合作是什麼?利益又是什麼?如何維持信任?這些問題,你大可留給他們自己去解決。

建議三:幫助中層提升溝通能力,促進有效行動

筆者的第三項建議,是幫助中層重視溝通、提升溝通。原因很簡單:現在各個公司都有大量的會,需要大量的協作推進。這背後,對溝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不是所有中層都意識到這一點,更別提自己主動去學習、提升了。

於是,作為企業主或高層,你可能會發現一個很難理解的現象:公司各部門之間的部門牆越來越厚;很簡單的協調工作,可能都要高層介入才能完成;明明一個電話、或走過去說

5

分鐘就能解決的事情,大家卻習慣在群裡來來回回打字說。

這樣一來,中層及基層看起來倒是很忙碌,但真正的效率卻越來越低。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幫助中層理解溝通的重要性,並提供學習溝通的機會與氛圍開始。事實上,

人際與溝通

是一位有效、成功的管理者最有價值的工作。在這裡,我們給你分享一張對比圖

[3]

對抗“內卷”:從幫助中層學著做好管理開始

先來簡單解釋一下這張圖。這是專注於組織行為學的美國管理學者盧森斯教授(

Fred Luthans

)和他的同事對於

管理者都在做什麼

這個問題的一個研究。他們發現,大部分管理者都從事以下四類管理活動

[4]

傳統的管理:決策、計劃和控制;

溝通:交換日常資訊、處理文案工作;

人力資源管理:激勵、處罰、衝突管理、人員配置和培訓;

社交:社會活動、政治活動以及與外部的交往。

盧森斯教授認為,

好的管理者與差的管理者,花在這四種活動上的時間和精力相差甚遠。真正有效的管理者,花在溝通上的時間佔比最大。

為什麼越是優秀的管理者,越會把時間放在溝通這樣很多人排斥的事上呢?因為

管理者是透過他人來完成工作的。他們透過做決策、分配資源、指導他人的活動,來幫助自己更幫助組織實現目標。

至於中層管理者如何去學溝通力,市面上有很多與溝通力提升相關的課程或培訓。當然,企業在選擇這些服務時,要區別普通職場溝通能力提升,與中層作為管理者在“管理溝通”(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兩者之間的區別。

文仲諮詢新近在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層管理者溝通力提升指南》,就是從當前中層面臨的角色與管理難題入手,教會中層諸如“中性表達”“改造對話”等更成熟的溝通技巧,並拆解了在日常基礎管理工作中的16種使用場景。

對抗“內卷”:從幫助中層學著做好管理開始

總之,“溝通很重要”這個道理雖然好理解,但對中層來說,他們需要不斷從自己的領導——也就是企業主與公司高層那得到提醒、強化。

從理解自己身上的管理角色,到適應去管理年輕人,再到願意透過學習溝通提升協作力,這三件事,都可以讓中層學會管理,為公司打造流程與高績效文化,在為公司做出更多業務與團隊培養貢獻的同時,也帶他們自己在職業生涯上走得更穩、更遠。

“文仲諮詢”是一間精品管理諮詢工作室,專注於幫助專業型服務企業提升人效與增長。

創始人文婭女士職場前十年曾就職於奧美、京東與愛德曼三家國內外頂尖企業。

目前已出版5本書,也是3門線上課程導師。

其諮詢與服務包括提升“組織協作力”“中層執行力”“品牌傳播力”等領域。

[1]

引自:The Manager‘s Job: Folklore and Fact(管理者的工作:傳說和事實),亨利·明茨伯格,《哈佛商業討論》,1990年3-4月刊。原文可在https://hbr。org/1990/03/the-managers-job-folklore-and-fact線上閱讀。

[2]

上述總結,參考了幾個權威機構近幾年的調研與洞察報告。包括:麥肯錫2017年關於“90後”的行為報告,網址: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china/double-clicking-on-the-chinese-consumer;世界經濟論壇《千禧一代真正想從企業得到的是什麼?》調研:https://cn。weforum。org/agenda/2017/09/50fa91e3-3c3c-45a8-9716-8da0ca6f23fe

[3]

引自《組織行為學》第16版,第8頁,斯蒂芬·羅賓斯,蒂莫西·賈奇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

參考:F。Luthans, R。M。Hodgetts, and S。A。Rosenkrantz, Real Managers(Cambridge MA:Ballinger,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