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拋錢到割地求和,說說古今那些敗家的事兒

微博熱搜前些天上榜了這麼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兒:

從高空拋錢到割地求和,說說古今那些敗家的事兒

老倆攢了6000多塊錢,結果讓小孫子一把揚到了樓下。所幸路過的同學有德行,幫忙找回來50多張。

孩子小,哪知道錢是幹嘛的,就覺得這沓紅紙片挺喜慶,飄著跟天女散花似的。事後大人一通批評教育,大概也沒有下次了。

但倘若教育得不到位,長大了還對前輩留下的錢財那麼“超然、達觀”,這就成了我們中國人口中的“敗家子”,英文叫“profligate”。

從高空拋錢到割地求和,說說古今那些敗家的事兒

這種角色自古至今,從未缺席過。

“敗家子”不問出處

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它貌似給了咱們一個暗示:散家財也得有資本,都得是“叼著金湯匙”出生——其實不然。

不管什麼歲數、什麼社會階層,只要金錢觀不甚健全,

“崽賣爺田不心疼”

的人間鬧劇或悲劇同樣會出現在尋常人家。

網路直播火了,不知父母血汗錢金貴的小朋友,就把家財慷慨“贈予”了網紅、主播啥的,給這些“有志於影片創作”的青年第一桶金。

從高空拋錢到割地求和,說說古今那些敗家的事兒

當然,鑑於這些“金主爸爸”是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錢多半還是能追回來;但散財的要是個30多歲的成年人,家裡只能自認倒黴。

而且“散財”的原因很多都讓人“難以抗拒”。

比如:

【英文】

be addicted to sth

【中文】對XXX上癮

不用提毒癮、賭癮這些違法的敗家利器,哪怕是合法事物,只要含有

“致癮因子”

,也能讓人潦倒不堪。

彈幕影片網站的“鬼畜區常青樹”——

“大力哥”

就是個典型例子。

這世間,沒有人愛咳嗽藥水比他愛得更深沉:拆家、啃老,也要保證藥水供應;一句讚美藥水的“大力出奇跡”更是響徹網際網路文化圈多年之久。

從高空拋錢到割地求和,說說古今那些敗家的事兒

萬萬沒想到的是,“大力”臨了也沒“出奇跡”。

在一次為買藥水籌集資金的打劫途中,被“有男人氣概氣魄”的硬茬兒給制服了,關了好些年。

從高空拋錢到割地求和,說說古今那些敗家的事兒

相較於上癮這種“不可抗力”,還有年輕的後生揮霍有限的家財來滿足虛榮:張天翼先生的小說《包氏父子》,說的就是一個

“孩子不知錢珍貴,散盡千金爹流淚”

的敗家事蹟。

話說回來,尋常人家再怎麼糟錢,額度的天花板都沒法太高,就算成了一時熱議的社會新聞,也沒法起到“震撼性”的教育意義。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警世通言”裡,老拿朱門富戶——甚至一方諸侯的敗家子開涮:動輒蒸發億萬家財,“衝擊感”一下就來了。

和這些一比,打賞主播或者買“大力”的幾萬塊錢充其量就是個零頭。

敗家的大手筆

蘇東坡的老爹蘇洵,就藉著《六國論》狠批過那些位高權重的敗家子。

不得不說,人家敗家有點“境界”,已經不滿足現金和房產了:直接一個城一個城地揮霍。

【英文】Just image how their founding fathers, to obtain a patch of land, weathered biting cold and burning heat, and toughed out thistles and thorns。 However, their descendants didn‘t treasure it but frivolously gave it offhand by relinquishing five towns today and ten cities tomorrow just to pursue peace of a single night。 Waking up and looking around, they were surprised to find themselves again besieged by Qin soldiers。

【文言文】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白話文】

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這點土地。子孫卻不很愛惜,都拿來送給人,就像扔雜草一樣。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

——《過秦論》

徐景城 譯

太陽底下沒新鮮事,這種

舍祖業而求苟且

的舉動在2000多年後,又被慈禧太后如法炮製了一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割地賠款一條龍服務,那叫一個到位。

聖賢之家的後人,照樣難免出個不肖的敗家玩意兒。

孔子的愛徒裡,家裡最寬裕當屬子貢。腦子活泛,能言善辯,會做生意,這一點,老師孔子都承認:

【英文】Duanmu Ci refuses to accept his fate, yet he is constantly successful in business。

【文言文】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白話文】端木賜(子貢)不守本分,去經商做生意,猜測行情,卻屢屢被他猜中。

——《論語》(中英雙語·誦讀版)

儘管被吐槽“聰明沒用在正地上”,但也絲毫不影響孔子誇他是“瑚璉之器——國家社稷之棟樑”。

就這麼一位“德財兼備”的大儒商,積攢下來的萬貫家財,差點讓一個後人敗乾淨了。

這後人叫端木叔,據說是子貢的孫子,是個如假包換的“散財童子”。

端木叔半點經商之道都不會,也沒有一技之長,不懂賺錢。但花錢一點不含糊:什麼叫奇珍異寶?哪個是瓊漿玉食?看上的,就沒有得不到的。

幾乎天天大宴賓客,廚房不曾斷火;自己花還不算完,還把家財四散給鄉里。

到了晚年,錢都霍霍乾淨了,家徒四壁,一點都沒留給後人;病了沒錢抓藥,死了沒錢入殮;最後,還是鄉里人把財物陸續歸還給端木家,這位敗家子才得以體面地入土。

從高空拋錢到割地求和,說說古今那些敗家的事兒

超脫的“達人”

還是

敗家的“狂人”

?關於端木叔如何定性的爭論自古就沒斷過,但也自古沒有定論。而不管對他評價如何,但凡腦子正常點的,都不希望這尊“大神”出現在自己的家裡。

好歹知道往家裡撈點啊,光進不出,這誰受得了?

你看人家劉備,少年時代去洛陽遊學,同樣是敗家族的錢,聲色犬馬的,和一幫官宦子弟鬼混;但人家長了見識,攢了人脈,為日後發家成事積累了無形資本。

從高空拋錢到割地求和,說說古今那些敗家的事兒

近點兒的,你看人家臺灣的蔡衍明,同樣是敗家的富二代:第一次掌管企業就敗了個底掉,虧了1個億;但這次“敗家”為日後崛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最終創立了“三年二班李子明同學最喜愛的”旺旺集團。

從高空拋錢到割地求和,說說古今那些敗家的事兒

看來,一擲千金的做法算不算“敗家”,還得讓結果說話。如果

成功了、有了“幾何數字”倍數的回報

,種種的“散財”,都可以歸結為

“投資行為”

那麼問題也來了,誰有那麼好的預見性,能界定眼前的揮金如土,究竟是“為將來的投資”,還是單純的敗家呢?

儉養德,不敗家

所以,與其惴惴不安地思考這個“盲盒難題”,不如把事兒做得一步到位,讓後人沒法敗家。

這點,我們可以參考西漢時期疏廣的做法:

邀請鄉里鄉親天天吃席,每天都好酒好肉招待著

其中心思想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把錢敗光,讓後人無錢可敗!

從高空拋錢到割地求和,說說古今那些敗家的事兒

老爺子這事做得挺“端木叔”的。

說得“高情商”點就是“另類”;說得“低情商”點,就是缺心眼。

不過,不管別人怎麼看,人家老頭心裡跟明鏡似的,一點都不傻——畢竟,傻的人不可能精通《論語》和《春秋》,更不可能到漢朝皇宮裡,當帝王師。

告老還鄉那年,皇帝念他的功勞苦勞,給了他二十斤黃金;皇太子感念老師的授業之恩,給得更多——五十兩黃金。

這堆“退休金”總共七十斤,放到現在相當於1600多萬塊人民幣,在當時更是一筆鉅款。

那麼疏老太傅又怎麼狠下心來“敗光”了,不給兒孫留一點產業呢?

《論語》當中,有這麼一段話,給了他啟發。

【英語】A bowl of rice was his food,and half a gourd of water was his drink。 He lived down a shabby lane。 Truely, hardship others would find intolerable made no difference to his cheerful demeanor。 A fine man indeed was Yan Hui!

【文言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白話文】一筐飯,一瓢水,住在小巷中,別人無法忍受這種貧窮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得的快樂。真是賢德啊,顏回!

——《論語》(中英雙語·誦讀版)

受到到儒家思想的疏廣看來,如果兒孫賢德,哪怕不富裕,也可以獨善其身,自食其力,保全他們的志向和德行;如果兒孫不肖,沒有太多的“糟錢”讓他們去敗,也可以避免他們為害鄉里,為家族蒙羞。

正所謂“養兒不如父,留錢做什麼;

養兒勝於父,留錢幹什麼

”。

當然,在房價、物價高騰的當下,兒女買房結婚,難免需要父母留錢資助。但是無論何時何地,家境如何,身為受益者的我們,都不能忽視錢財的來之不易;對於“孝”和“儉”這兩項傳統美德,應當時刻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