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味道 東北“粘豆包”

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時包的年餑餑。

如今城裡的市場上,一年四季,粘豆包滿街都是,黃的、黑的、白的,包裝精美,目不暇接。豆包外型大都一樣,關鍵吃起來看口感。

小時候的味道 東北“粘豆包”

好豆包要四看:一看外形;二看色澤;三看餡質;四看底墊。

家鄉的粘豆包,大都是黃米麵做成,餡是豇豆、紅小豆或綠豆的。黃米麵是由糜子磨成,糜子品種也不一樣,有黑糜子、紅糜子,他們的粘度色澤大不相同。黑糜子比紅糜子粘,且色澤光亮,相比紅糜子就淡了許多。要說這豆包的口感,糜子品種是關鍵。包豆包是講究造型的,也是家風的體現。你包大了,大如饅頭,村民就會講究你家不會過日子;你包太圓了,圓如皮球,那也會招左鄰右舍的恥笑;最好的造型是底寬上窄,光滑圓潤,小巧玲瓏。擺在蓋簾上整整齊齊,就如整裝待發、嚴陣以待的隊伍。

透過粘豆包的色澤,就能看出豆包的質量。上乘的豆包,色澤金黃,特別是蒸熟後,那白色就變成了黃色,稍涼片刻,用手輕輕摁一下,下去的凹處即刻就自動彈起來,好的豆包彈性極強,沒吃就有了食慾。過去家裡人口多,糜子少,黃米麵要兌一少半玉米麵,兌多了蒸出的豆包色澤發白,吃起來如豆腐渣一樣,一點都不筋道。

粘豆包的餡,佔豆包質量的一半,沒有好餡,光有好面,也不是上乘的豆包。最好是豇豆餡,色澤暗紅,口味綿軟,大鍋烀熟,一攥一個小團。沒有豇豆,當然紅小豆、綠豆也可做餡,但比起豇豆餡,雖然紅小豆色澤好,但沒有豇豆餡香甜可口;綠豆餡色澤獨具,但沒有豇豆餡綿軟攏團,所以說,品豆包的口味,你咬開皮露出餡一嘗就十有八九了。

選擇豆包的底墊,就如“好馬配好鞍”一樣,也像村姑娘的穿著,是提高身價的體現。豆包底墊有蘇子葉、玉米葉、高粱葉和白菜葉等。農家最常用的是玉米葉做墊,秋天把玉米葉洗淨一紮扎晾乾備用,玉米葉墊乾爽不粘豆包,一拎一拉豆包就乾乾淨淨落在碗裡了;蘇子葉和白菜葉雖然薄,一蒸就和豆包形成一體了,不好揭,就不用揭墊了,可與豆包一併食用。底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過去鄉下過年,包豆包可是一年一盼的大事,大人孩子齊上陣。現在農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東西也多了,豆包包得少多了,過去得包兩三天,全家人分工明確。母親和我幾個姊妹在炕上攥餡的攥餡、包的包,我和父親負責裝鍋、抱柴、燒火,燒火也講究火候,火大會糊的,火小就夾生了。

熱氣騰騰蒸熟的豆包出鍋了,甜味撲鼻,用木鏟蘸涼水,一串串、一個個從簾上脫起,先倒進屋外面的笸籮裡晾一晾,待豆包繃皮不粘了,再放到倉子裡的大缸裡凍上,第二天早上,滿滿一糧囤或一大缸的粘豆包就凍得硬邦邦的,但顏色依然是金黃金黃的。

那時,日子過得好的人家,粘豆包蒸的多,加之省吃儉用,能吃過正月,一直到開春備耕種地。幹上半天活兒,能吃上一頓粘豆包,解饞、抗餓又增體力。那時細糧少,豆包就取而代之。家裡人口多,正月裡也不天天吃的。我們小孩子嘴饞,就偷啃凍豆包吃,那味道,甜滋滋的,還有點黃米麵的味兒。小時候,我一連能啃好幾個。

如今,鄉下這吃的東西花樣百出,粘豆包在餐桌上也不稀罕了,用油煎上,金黃可口,蘸著白糖吃,但也品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

小時候的味道 東北“粘豆包”

小時候的味道 東北“粘豆包”

世界上最大的惡,就是無知的愚蠢

小時候的味道 東北“粘豆包”

人窮的時候該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