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70歲寫下的《草堂十志》,是多少文人想得而不可得的桃園

臨帖時,你真的讀懂了那些帖嗎?

梅思言讀碑帖

本期要解讀的是:《草堂十志》。這個系列大概更新1000期,點選“關注”不走失。

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將年號由“先天”改為“開元”,勵精圖治,廣納賢才,準備重振大唐偉業。

他看中了一個叫盧鴻的才子,但多次徵召,盧鴻還是不願做官。

唐玄宗便賜他一身隱居服,一所草堂。

後來盧鴻把草堂十景畫成《草堂十志圖》,謂之“玄居十志”。

每幅圖前都取一個景名,並題詠,以物喻人,讚美隱居的生活。

後來文徵明辭官回到老家,專門用小楷寫了這個《草堂十志》。

文徵明70歲寫下的《草堂十志》,是多少文人想得而不可得的桃園

文徵明《草堂十志》區域性

01

自古以來,隱士歸隱山林,無非是這幾種情況。

一種是世道混亂,政見不和。

明末清初有個進士,叫李孔昭。清兵佔領北京後,他在野外哭了崇禎三年,而後隱居。

清朝局面穩定後,遍訪明朝遺老,就去山裡找他。

進山後看見一個老漢,揹著一捆柴草,就問他:“你知道李進士住在哪兒嗎?”

老漢往前一指,說,那幾間破房子就是。

去了一看沒人,就問鄰居。鄰居說:“剛才那個背柴草的就是李進士。”

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李進士。

這類人或是因為氣節,或是為了避亂遠難,以求身家性命的安全。

還有一類人,在官場屢經坎坷,碰得頭皮血流,決定退出是非之地,成了隱士。

像白居易早年意氣風發,寫了許多“不畏權豪怒,亦任親朋譏”這樣的詩歌,後來屢遭貶斥,就變成了什麼也不說、什麼意見也不提的老好人。下了班就在自己的花園飲酒作樂,“隱”於朝廷了。

盧鴻的情況跟他們都不一樣。

他既非生活在亂世,也不是黑暗的時代,甚至可以說是最“聖明”的時期。

唐玄宗上任初期,改年號為開元,就重金請他,他不出山。

五年之後,唐玄宗詔他到東都洛陽,他不敢不去。

謁見玄宗,他卻不下拜。宰相問為何,他說,禮儀素來被忠信所輕視,我是帶著“忠信”來見皇帝的。

唐朝應該是對隱士最好的時代了。

南朝時孔稚圭寫過一篇《北山移文》,諷刺一種表面清高、實際官迷心竊的假隱士。

剛進山的時候,“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皇帝的聘書一到,他們馬上“形馳魄散,志變節動”。

如果說南朝時這種人還剛剛有,那麼到了唐朝可謂比比皆是。

有人昨天還在山林,今天就成了皇上的座上賓,這可比“十年磨一劍”寒窗苦讀計程車大夫們容易多了。

這一招被稱作“終南捷徑”,李白、孟浩然都走過。

可盧鴻看來是真的把做官看成累贅和枷鎖,逃避名利到了極點。

皇帝授他諫議大夫,他堅決辭謝。

皇帝保全他的志向,下詔許他歸隱山林,賜他隱居服和草堂,每年還可得糧米一百石、布絹五十匹。

02

莊子說:“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所以,盧鴻將自己居室命名為“寧極”。

因為不用做官,他有的是時間搞學術研究,也能取得相當可觀的成果。

《唐才子傳》說盧鴻:“善八分書,工詩,兼畫山水樹石”。

他的《草堂十志圖》畫的是隱居的嵩山一帶的景物,用十景喻十志。

文徵明70歲寫下的《草堂十志》,是多少文人想得而不可得的桃園

分別是:草堂、枕煙庭、羃翠庭、樾館、洞元室、倒景臺、期仙磴、滌煩磯、金碧潭、雲錦淙十景。

代表了十種志向,除了隱逸不仕的操守之外,其他都是與莊子和道家有關的呼吸飲食、聽琴、清談、煉丹、榮辱、知己等,把成仙當作養煉的最終目標。

特別妙的是每景前的小楷題記,筆法或仿虞世南、或仿褚遂良、或仿顏真卿,無不形神兼備。

文徵明70歲寫下的《草堂十志》,是多少文人想得而不可得的桃園

這個《草堂十志圖》目前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有說法認為是李公麟的臨本。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七月,一直靠裝瘋賣傻、大隱隱於廟堂的“隱士”楊凝式,在前晉昌書記左郎中家看到這幅畫。

很是喜愛,為其題跋。

右覽前晉昌書記左郎中家舊傳盧浩然隱君嵩山十志。盧本名鴻,高士也。能八分書,善制山水樹石。隱於嵩山,唐開元初征拜諫議大夫,不受。此畫可珍重也。丁未歲前七月十八日,老少傳弘農人題。

文徵明70歲寫下的《草堂十志》,是多少文人想得而不可得的桃園

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這個跋也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佈局用筆有顏真卿《祭侄文稿》的味道,但“不衫不履,遂自成家然學行。”(清劉熙載語)

03

嘉靖五年(1526年),56歲的文徵明遞上辭呈,終於得到皇帝批准。

世界那麼大,他想回家做隱士。

他是屬於性格淡泊、不慕名利,受不了官場束縛的那一種“歸隱”。

他一生十次考試均未及第,54歲時才經人舉薦任翰林待詔。沒兩年便不堪官場束縛,辭職返回蘇州。

晉代著名隱士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回到蘇州老家,文徵明在家東面築室,取名玉磬山房。

他在北窗下種了幾棵梧桐樹,每天早上寫字兒畫畫,晚上小酌三杯。

他說自己晚年才體會到酒中的樂趣,寫下:“世事有千變,人生無百年。還應騎馬客,輸我北窗眠。”

“你們這些官僚權貴,哪能體會我自得其樂無拘無束的快樂呢?”

60歲本應進入晚年,可文徵明在吳中文人中心活躍30年,卻是從60歲才開始的。

70歲時,文徵明寫下了《草堂十志》,他一直喜歡盧鴻的《草堂十志圖》和王維的《輞川圖》,也曾臨摹過。

他寫小楷,是從少年一直寫到生命最後一刻。

但文徵明自謙,說自己“84歲才稍知用筆”。

他原來書寫並不高明,後來刻意臨學,才得到宋元諸家書法規範。

一旦悟得筆意,遂將宋元筆法全部捨去,而專門師法晉唐。

他的代表作《離騷經》、《九歌》等都是85歲之後所作。

文史自媒體

梅思言讀碑帖

,從歷史人文角度解讀不一樣的碑帖,關注不走失,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