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星堆之系列專題——第一節 尋找突破點

導讀:三星堆文化之核心,“天人合一也”。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天地之道,概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古者包犧氏(伏羲氏)“觀象於天”,“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三星堆遺址所出土祭祀禮器之內涵,亦遵循此道,此禮,此意。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最早發現於1931年,其後因為各種外界因素干擾,考古勘探工作斷斷續續一直沒有獲得大的突破,直到1986年伴隨著一號、二號祭祀坑的大量青銅器物出土,引起了國內外考古領域的廣泛關注。之後,應該是基於文物保護技術的不成熟性考慮,暫時中止了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時至今日,圍繞後續六座祭祀坑的新一輪發掘再次展開,且伴隨著諸多高新科研技術、科研院校單位的鼎力相助,整個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遺憾的是,相對於前期豐碩的考古發掘成果而言,三星堆遺址大量出土文物的科學研究工作始終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以至於廣大文物愛好者對三星堆文化源頭的猜測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於連古埃及、外星人的概念都能杜撰出來。那麼,三星堆遺址所出土的祭祀禮器到底有什麼含義?三星堆遺址背後的族群又來自哪裡?三星堆遺址所代表的史前文明與華夏文明的源頭又有著怎樣的淵源?

關於這些問題,本書立足於對三星堆遺址中一二號坑所出土祭祀禮器的“文字刻畫符號”,作為研究的突破點,以甄別不同青銅禮器或者陶器在祭祀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為依據,綜合大量祭祀禮器所詮釋的遠古文化體系以及古典哲學思想作為脈絡,全方位還原三星堆文化所傳承的上古象形文明體系。下圖1-1,1-2所示,乃三星堆青銅大立人所詮釋的“天人合一”“陰陽”“四象”“六合”等上古易學概念體系,後面章節會詳細論述,僅供參考。

揭秘三星堆之系列專題——第一節 尋找突破點

圖1-1 青銅大立人“天人合一”示意圖

揭秘三星堆之系列專題——第一節 尋找突破點

圖1-2 青銅大立人手勢二維概念圖

提及三星堆文化研究的突破點——文字刻畫符號,如圖1-3,圖1-4,圖1-5,圖

1-6,

所示。在三星堆青銅面具中,大量的刻畫符號規則的分佈於腦部“天門”和腦後相對的位置上,這顯然並非巧合所致。當然,這些符號對於多數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至於其代表著什麼含義更是無從談起,這就是當下考古領域遲遲無法破解三星堆奧秘之癥結所在,因為這些符號所代表資訊含義已經泯然於現代人所熟知的知識體系結構中,很難引起現代人的聚焦、關注和共鳴。是以,在正式解讀這些符號之前,我們必須對三星堆遺址所代表的上古文明有個比較清醒的認識和概括的瞭解。至少,要明白現代人和上古時代人類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哪裡,這也是我們瞭解、認識或者研究三星堆文化的前提。

揭秘三星堆之系列專題——第一節 尋找突破點

圖1- 3 三星堆“?”符青銅面具

揭秘三星堆之系列專題——第一節 尋找突破點

圖1- 4 三星堆“H”符青銅面具

揭秘三星堆之系列專題——第一節 尋找突破點

圖1- 5 青銅縱目面具和青銅大立人象

揭秘三星堆之系列專題——第一節 尋找突破點

圖1-6 三星堆青銅面具

首先,我們必須意識到現代人與上古時代人類在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上的巨大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的直接表現就是意識形態上的交流障礙,譬如我們始終無法理解三星堆青銅禮器所要表達的準確含義。通常來說,現實的社會形態決定虛擬的意識形態,反過來虛擬的意識形態又作用於現實的社會形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三星堆遺址所出現的祭祀禮器無疑就是上古人類意識形態的集中反映,也是上古社會形態的集中體現。現代人之所以無法理解,表面上看是意識形態差異化的表現,而本質上則是不同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的必然結果。

無獨有偶,相比於三星堆遺址的詭異神秘,在華夏上古文化傳承中還保留有一本更為奇特怪異的書籍《山海經》。有趣的是,伴隨著三星堆遺址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多人居然在《山海經》的記載文獻中找到了大量青銅器物的原型描述,如圖1-6中的青銅神樹和圖1-7中的鳥身人面像,這無疑是一個值得讓人深思的問題。同樣上古時代文化背景,同樣荒誕不經難以理解,同樣研究至今無法破解,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居然找到了兩者大量的共通之處,這足以再次說明無論是《山海經》亦或是三星堆遺址,之所以無法破解,最大的問題就是來自不同時代意識形態上的交流障礙。

揭秘三星堆之系列專題——第一節 尋找突破點

圖1- 7

揭秘三星堆之系列專題——第一節 尋找突破點

圖1- 8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在《山海經》中已經非常明確的告訴了我們問題的癥結之所在,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山海經。海外南經》篇開宗明義的闡述:“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天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句話就是破解《山海經》的關鍵之所在,之所以常人無法理解,概因

“唯聖人能通其道”。

那麼何謂聖人?《周髀算經》雲:“知天者聖,知地者智。”通俗概括的講就是說,能夠理解《山海經》者,非經天緯地的聖人莫屬。《山海經》的破解如此,三星堆遺址的破解亦如此,同屬於上古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其特別之處非個體上的差異,而是屬於意識形態上的錯位。是以,非經天緯地者不可破解。

那麼什麼才是經天緯地呢?《國語。周語下》言:“天六地五,數之常也。經之以天,維之以地。” 《周禮·考工記·匠人》雲:“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 漢 鄭玄 注:“經緯,謂塗也。” 賈公彥 疏:“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雲:“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 孔穎達 疏:“言禮之於天地,猶織之有經緯,得經緯相錯乃成文,如天地得禮始成就。”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又云:“經緯天地曰文。”綜上所述,簡而言之,經緯天地,其本義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意。

明確了經緯天地之意,“唯聖人能通其道”也就不言而明,無論是破解《山海經》亦或是三星堆遺址,其關鍵就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換句話說,三星堆遺址的秘密應該與上古時代的天文、地理學有重大關聯。推論至此,思路已漸於明朗,《左傳·成公十三年》 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 此言祭祀之禮。“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此言禮與天地之間的關係。《史記·禮書》言:“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此言天地與人文間的關係。以上引言用《易經》中的話概括來說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言道盡了天地人文間的大道,正如《禮記。大傳》所言,“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

理概亦如此。

綜上所述之天地、人文、禮儀之道,對於現代人的意識形態而言自是格格不入,相去甚遠。然而對於上古時代的人類而言,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庶平民,無不奉此為圭臬,而這就是前文中所講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上的不同決定了意識形態、社會形態上的差異性。結合三星堆遺址而言,明確了意識形態、社會形態差異化的緣由,破解的思路自然不言而明,無外乎天地、人文、禮儀之道。後面章節,將透過解讀一些典型的,比較具體的,且帶有明確圖文內涵的青銅禮器,來印證我們的推論與青銅禮器本身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是否一致。如圖1-9所示,為三星堆遺址一號坑內的黃金權杖,下一章節將從黃金權杖自身所附帶的“權杖”屬性,以及權杖表面所刻畫的“五齒王冠”“箭羽”“箭桿”“箭簇”“鳥”“魚”等圖文概念出發,詳細闡述黃金權杖上的圖文資訊所要表達的準確思想內容。

揭秘三星堆之系列專題——第一節 尋找突破點

圖1-9 三星堆黃金權杖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