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萬里長城始發站

一步塞外嘉峪關

“天下第一”似乎是我們這個民族古往今來永恆的不懈追求。文有狀元,武必盟主,山稱第一山,泉賜第一泉。長城萬里,關隘千餘,自然也得爭雄“天下第一”。

在東邊山海關掛起“天下第一關”的招牌,西邊嘉峪關也打出“天下第一雄關”的旗號,各領風騷,遙相對峙。但我來看,山海關與嘉峪關各有千秋:都處在萬里長城的頂端,都是據險而設,扼守戰略咽喉。山海關關城一體,嘉峪關關隘自成體系。從關隘自身的角度講,嘉峪關似乎更完整、更宏偉一些。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儲存最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軍事城堡,登上城樓,眺望塞外風光,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地悠悠,愴然涕下”的感慨油然而生,似乎一腳踏出關外,時光就會倒退回到那個烽煙四起、戰馬嘶鳴的年代。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千障裡,長煙落日孤城閉。生生一副鐵壁銅關的雄渾氣勢,讓人在感受戍邊將士鐵血雄風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戰爭帶來的那份蒼涼和悲壯。

今天,小陌就帶大家走進嘉峪關,領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傳奇魅力。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內城

內城牆高9米,加垛牆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築,6米以上用土坯加築。歷經六百多年,牆體雖有剝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關城

嘉峪關關城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後經過徊埠時間的修建,成為明代萬里長城建築規模最為壯觀、儲存程度最為完好的—座古代軍事城堡,素有“中外鉅防”、“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戲臺

這座戲臺建於明代,重修於1792年,面積114平方米,上部裝著木格頂棚,繪有八卦圖案,正面屏風上繪有八仙過海圖,兩側繪著道家供奉的神仙,當時道教比較盛行。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簷歇山頂式建築, 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迴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製山水人物彩畫80餘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關帝廟

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兩座,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總面積720平方米。關帝廟曾多次擴建,最後一次重修是嘉峪關遊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自籌資金70萬元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修復,對牌樓進行了彩繪,使關帝廟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天下第一碑

在嘉峪關城樓西面。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肅州總兵李廷臣視察防務至嘉峪關,見關勢雄偉,便寫下了“天下雄關”四字,後來鐫刻成碑,立於嘉峪關東關坊一里道左。後又移至關西165.7米處。碑坐南向北,碑高3米、寬85釐米。“天下雄關”四字,每字高59釐米、寬45釐米。右上刻一行小字:“嘉慶十四年肅州總兵李廷臣書四字。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擊石燕鳴

古時候,人們把在 嘉峪關內能聽到的燕鳴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以至於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求吉。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定城磚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的一塊磚。嘉峪關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天下第一墩

嘉峪關天下第一墩又名“討賴河墩”,位於嘉峪關南討賴河岸,距關城7。5公里。始建於明嘉靖十一年(公元一五三三年)是原肅州西長城的南端墩臺,也是明代萬里長城西段第一墩臺,故名:萬里長城第一墩。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走在嘉峪關,踩著腳下佈滿礫石的路走著,彷彿歷史不曾遠離,也彷彿那些遠去的人和事就在眼前。比如穿著長衫的李白、王維和岑參,一定如我,這樣走過;駱駝、羊群、白雲、河水,烈日,也一定如我,這樣走過。他們走著走著,抬起頭來,月亮就掛在祁連山頂,於是,一些膾炙人口的邊塞詩,如“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就這樣走出來了,經久不衰,遺存萬代。

風過嘉峪關,採擷千古情

初遇旅遊

遇上方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