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秀才啥水平?只相當於高中生?

古人近幾年網上流行一個說法——秀才。意思是說一個普通人,在高三的時候知識量是最大的,因為高三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注重各科,真可謂是秀才。寒窗苦讀十年指的是秀才,可高三的學子不止讀了十年,高三知識最多這個說法並不統一也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實,或許這樣說也沒有錯,回過頭來,古代的秀才之路確實是非常艱難的。

古時候的秀才啥水平?只相當於高中生?

由於時代不同,古代秀才和舉人的知識沒有現代高中生多,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時代發展不同有差異也是正常的,但是現在學生在古代而言並非是“高材生”也只能算是一個認識字的人。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這樣,古代秀才注重書法、寫作、歷史知識的培養,相對當代高中生而言是遙不可及的。

古時候的秀才啥水平?只相當於高中生?

其次是,當代高中生比較注重理論知識,實踐只是就相對而言較少,而古人的實踐能力就領先很多。實話實說,古代科舉制度和現在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它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是不一致的。歷史上記載,漢晉南北時期秀才指的是賢良有才之人,那時候的定義很簡單,到隋唐時期,秀才納入科舉考試,這時候的秀才並非那麼簡單了。

古時候的秀才啥水平?只相當於高中生?

在隋朝時期,考中秀才人數屈指可數。唐代也很少出現秀才,因為對秀才要求極高相當於博士,所以說在隋唐時期,現代高三生是比不上秀才的,這差距甚遠。隋唐時期的秀才可謂是大師,簡直是難上加難,所以考中的人真的是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由於考試較難所以後期科舉考試也慢慢取消了。

古時候的秀才啥水平?只相當於高中生?

在宋元時期,秀才是變成了對普通讀書人的稱呼,宋元時期的秀才和現在高三生可以相比並論,那時候到處是讀書人,數不勝數。到了明清時期,秀才真正納入科舉制中。這樣看起來,秀才在古代是比較底層的階級,因此這也是人家將高三生和秀才對比的因素。

古時候的秀才啥水平?只相當於高中生?

以清朝作為例子,清朝統治年間,秀才人數也才45萬人左右,平均下來一年才一千多人考中,要知道,清朝時期國土相比現在較大,以這樣的考中比率來算,現在的高中生知識度都要此秀才高。但是古代的四書五經,不比現代教育的知識少,只是年代的限制,以前的人學得深,學得也廣,至少學歷在現代來說是不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