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左右為難,為何還要安之若命

《莊子·人間世》講過一個“葉公子高將使於齊”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題,涉及諸侯國之間的“外交”活動。轉換到今天,可以視作有關於組織間的合作與競爭。在這其中,負責協調關係的中間人,該如何保持分寸,既完成職責,又保全自己,是一件非常講究的事情。

葉公子高,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是楚莊王的玄孫。因為封於葉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葉縣,所以稱葉公。子高的名氣很大,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葉公好龍”的故事。按今天的考證,葉公好龍是從葉公治水的史實中編排出來的。

葉公子高出使齊國,發生在楚昭王時期。此時吳國來犯,楚國節節戰敗,就派遣子高去齊國求援。楚昭王的心情很迫切,但決策方向錯誤——齊國太精明,並不是個可以信賴的主。子高一方面憂心國家,一方面又擔憂自己夾在中間難以做人,所以來向孔子請教。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

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慾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葉公子高是個厚道人,平時想的就是過過小日子,但這一次情況緊急,他被派出使齊國,去完成君王指派的目標,於是趕緊過來向孔子請教。

莊子:左右為難,為何還要安之若命

葉公說我們的君王還是挺看重我的,派遣我出使齊國,但齊國的外交風格您是知道的,特別有手腕——他們對所有使者都很優待,畢恭畢敬,但就是不辦事,一拖再拖,最後再將他們打發回去。

葉公繼續說,像我這樣的人,“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我勸說普通人做事都勸不動,更何況叫我去遊說諸侯!我很著急。夫子您以前教導過我,凡事不管是小是大,很少有不行道就能夠做得很愉快的。而且,事情如果做不成,會有“人道之患”,君王會來責備你;如果勉強做成了,“必有陰陽之患”,即身體會陰陽失調,會生病的。

葉公說的這個情況確實存在。很多時候,事情做成了,身體垮了;做不成,又會遭到批評。

“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不管做成做不成,都沒有後患,有沒有這樣的方法?夫子您是說過的——有德者才能做到。葉公的意思是,夫子您還是教教我這方面的方法吧!

為了強調自己的困境,葉公又說:夫子您看,“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慾清之人”,我吃飯都只吃一些粗糧。“不臧”,不吃那些很精細的東西;做飯也是自己做,甚至洗碗都是我跟我夫人一塊洗。這個歷史上確有記載,葉公夫婦特別優待下人,洗碗都自己洗。

“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早上接受了命令,我晚上就開始吃冰塊了,真是急火攻心呀。我還沒有做事,就有“陰陽之患”了;如果事情做不成,還將有“人道之患”。這兩患相加,我該如何是好?我為人臣的能力不夠,不足以勝任這樣的大事,夫子您快教教我吧!

看得出來,葉公確實是個老實人。仲尼答曰: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孔子勸葉公把心態放平,首先要接受現實。

孔子說,天下有兩件事是必須做的:第一是“命”,第二是“義”。

什麼叫“命”呢?子女對待父母的感情就叫做“命”。比如,想要忘掉自己的母親,可能實現嗎?即使母親做了不對的事情,子女還是會牽掛她;即使母親傷害了子女,子女也不願意傷害她——傷害母親等於自我傷害。

什麼叫“義”呢?臣子幫助君王做事就叫做“義”,這是本分。環看天下,哪裡有不受君王管控的地方呢?歸隱山間或許可以,但你能夠丟下你的親族不管嗎?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天地之間沒有一個地方能夠躲避“命”和“義”的。生而為人,在世間行走,就逃不出社會關係。因此“命”和“義”這兩者叫“大戒”,人只能選擇一個相對妥善的處理方法。

莊子:左右為難,為何還要安之若命

[元]劉道貫《莊周夢蝶圖》

侍奉父母,要“不擇地而安之”,做兒女的應該隨時隨地善待父母。我們不能選好了時間地點,才願意侍奉父母;也不能等掙了一個億之後,再去供養父母。這種延後的心理,會使人的內心長時間處於不安定的狀態。應該是有能力了就做一點,盡力而為。

侍奉君王,則應該“不擇事而安之”,不能挑挑揀揀、拈輕怕重。君王分派任務的時候,不能只接受好的任命,而推掉不好的差事,這個叫做忠於職守。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孔子在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不然,這段話是擺事實——因為世間的規則就是如此,如果做不到,就會被規則碾壓。

孔子說,侍奉自己內心的人,“哀樂不易施乎前”,不會被哀樂中痛苦的情緒影響自己的心情。把“命”和“義”安排好的同時,也要把自己的內心安排好,要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安之若命”這個成語就出自《莊子》。人還是要接受自己的命運。生在戰國時期的中土大地,也是莊子無法選擇的啊!反觀今日世界,也是一個鉅變的時代,躲是躲不過的,還需要自己踏實地去應對才好。

“德之至也”,能夠做到以上這些,就是一個人德性的高度體現了。

所以“為人臣子者,故有所不得已”。你要注意的是,把對身家性命的顧慮放下一點,不要太過貪生怕死,這樣的話,至少這趟差事你就可以去做了。

莊子:左右為難,為何還要安之若命

莊子繞了半天,其實就一個意思——你不去能行嗎?

所以,莊子祖上肯定是貴族出身,只有貴族會這樣說話——全是旁敲側擊,從不正面硬扛。他一個故事繞過來,再一個故事繞過去,真是知識水平越高,越是意在言外。

關於“葉公好龍”的主角葉公子高,有必要多說一些,給子高正個名。

春秋末期人才輩出,葉公子高其實是當時相當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葉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東西二陂,是歷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比都江堰還要早兩百年左右。據葉家的族譜記載,在子高的居所中,懸掛著巨大的水利施工圖,施工圖上渠網密佈。古代稱引水為引龍,所以外面漸漸誤傳為子高喜歡龍,再進一步,就有文人墨客編排出葉公好龍的故事。

莊子:左右為難,為何還要安之若命

葉陂遺址

楚惠王在位期間,因為令尹子西沽名釣譽,引狼入室,非要把對楚王室有成見、報復心又很強的白公熊勝請回來做安置,最終導致了公元前479年的白公勝之亂。子西被白公勝殺害,楚惠王則倉皇逃出。最後,還是子高率軍打敗了白公勝,迎回楚惠王,平定了楚國的內亂。子高的作為,完全就是力挽狂瀾。此後子高身兼令尹和司馬二職,軍政大權一把抓,幫助楚國度過了春秋末年的艱難時日。四年之後,子高功成身退,回到葉地安度晚年。

從這些經歷來看,葉公子高的一生,幾乎可以說是一個理想的君子的典型。

◎本文摘自《黃明哲正解〈莊子〉》(作者黃明哲),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