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出奉化——奉化縣令第一篇

從這篇開始,我們要走進奉化的人文歷史,發現曾經遺忘的記憶。這裡是勵志將家鄉文化進行推廣的小稀,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支援哦~

1。(唐)陸明允

陸明允,字信夫,吳郡人。宣公貴之從子。元和三年以集賢校理出為奉化縣令。悃愊無華,視民如子,是歲大旱,鄰境人相食。為□食以給道路之飢者,全活數萬人,治行為天下第一。復於龍潭溪疊石障水,鑿渠引流,下通廣平湖達於江,溉田甚廣。後名其堰曰“資國渠”,曰“新河”,至今賴之。在邑五年卒,民立祠祀之,宋淳祐時,賜額為“靈祐廟”,官歲致祭。—《奉化縣誌(光緒)》

「人」出奉化——奉化縣令第一篇

「人」出奉化——奉化縣令第一篇

“新河”

雖然這縣誌是在光緒年間修撰,但是這“新河”在清朝的確已使用不多,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二《浙江》四載∶“市河,縣東南五里。亦曰新河,又名新渠。唐陸明允導大溪水由資國堰注市橋河,東折而北出,繞流六十里,至縣北三十六里東耆堰,接奉化江,灌田至數十萬,又通舟楫,以便商旅,後漸廢。”

不過我大致找到了新河的位置,光緒《奉化縣誌》卷六《水利》∶“市河,縣東南五里,即新河,又名新渠。唐縣令陸明允導大溪水,由資國堰注市橋河,循三山為廣平湖,下為斗門,通鄭家淫 ,至沈家莊入縣溪。”這大溪水應該是來自奉化山區,自大頭山附近過資國堰,至今奉化縣江。那麼這資國堰現改名為龍潭堰,位於龍潭村附近,正是由此找到了原新河的位置。

「人」出奉化——奉化縣令第一篇

此地主要為防洪,並在附近修建溼地公園,為市民提供新的休閒場所。

“靈祐廟”

而這“靈祐廟”究竟在哪?

雍正《寧波府志》卷十《壇廟·奉化》∶“靈祐廟,縣東北五里,嶽林寺右,祀唐元和間令陸明允。”

但是我在嶽林寺附近並未看到所謂的靈祐廟,究竟在何處,而嶽林寺原址似乎離靈祐廟也不近,“南朝梁大同二年 (536) 建,在今浙江奉化市東北三里。清康熙十三年 (1674) 重建。”所以靈祐廟的具體位置還需要存疑,待日後去實地探尋。

2。(唐)趙察

趙察,大梁人,元和十二年為縣令。鑿縣北河,邑人德之,因名趙河。十四年開白杜河,凡溉民田一千二百餘頃。民為立祠祀之。——《奉化縣誌》

「人」出奉化——奉化縣令第一篇

“趙河”

寶慶《四明志》卷十四《奉化縣誌》一《敘縣·敘水》∶“趙河,縣北二十五里,唐元和十二年,縣令趙察開,溉長壽民田凡八百餘頃。邑人德之,因以名河。”

至今,古時的長壽村與如今的南岙長壽村是否一致?如今還需要仔細琢磨。

“白杜河”

寶慶《四明志》卷十四《奉化縣誌》一《敘縣·敘水》∶“白杜河,縣東三十里,唐元和十四年縣令趙察開,溉金溪民田凡四百餘頃。”

這白杜村如今還是在的,而且其地位還非常特殊。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根據國家文物局立項之“寧波地區古代城址考古工作計劃”,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奉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等對奉化西塢白杜城山一帶展開了跨越4個年頭、持續2年多的考古調查研究,不僅正式確認了古鄞縣縣治即鄞縣故城的具體位置和興廢年代,也基本探明瞭城址的分佈範圍和大體佈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穫。

「人」出奉化——奉化縣令第一篇

今寧波市奉化區西塢街道白杜行政村山廠自然村城山東南為秦漢時期至隋代初年的古鄞縣治即鄞縣故城之所在。

所以在很多縣誌當中(包括《奉化縣誌》),我們會發現會將唐之前的鄞縣令放在當中,蓋是因為治所的變化導致。

這一講先講述的是唐朝時期的奉化縣令,之前的鄞縣令因治所問題先不進行討論,下一期我們講述關於宋朝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