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捻軍進攻膠東半島時,棲霞牟墨林曾出資在方山修過圩牆

方山,是棲霞南部的一座大山,也是膠東半島的一座名山。它的名氣,並非來自於海拔(方山並不算高),而是來自特殊的形狀(山頂很平、方圓數十里)和歷史的底蘊。

在方山上,可以看到不少堆在一起的大石塊。與普通的山石相比,它們排列得更有規律,很像是受到人工影響而成的。

關於這些石塊在當初的用途,說法不盡相同,有的認為是清代或其他朝代的圩牆(防禦工事),有的推測與古代祭天等儀式有關(方山附近的楊家圈,在膠東考古界很有名,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先民在此活動,而附近的暘谷村,名字據說來自《尚書》)。

清代捻軍進攻膠東半島時,棲霞牟墨林曾出資在方山修過圩牆

祭天之說,雖然不無可能,但缺乏充分的文字記載。而“圩牆”之說,則有一定的史料佐證。大體可以這樣說:方山上的石堆,即便不全是圩牆遺蹟,也至少有相當一部分。

膠東半島現存的圩牆遺蹟,多數是修築於清代捻軍進攻膠東半島之際(咸豐、同治時期),而在當時,棲霞方山一帶也曾過建圩牆。此事,在清代《棲霞縣誌》收錄的《牟墨林傳》中有提及。

牟墨林這位歷史人物,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他是清代膠東有名的大地主,棲霞牟氏莊園的奠基人。

雖然家財萬貫,但牟墨林本人倒不追求奢華。參觀過牟氏莊園的朋友,應該對牟墨林故居有所印象。其相對低矮的住宅,與後世子孫建造的氣派小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過,到了該花錢的時候,牟墨林出手絕不吝嗇,比如捻軍進攻膠東之際。

與嘗試“雄踞一方”的太平軍不同,捻軍進攻膠東半島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攫取財富。在這種背景下,當地的大戶就首當其衝。牟墨林深知這一點,因此慷慨解囊,出資幫助地方官府進行抵禦。

根據《棲霞縣誌》的記載,捻軍尚在中原活動時,牟墨林就響應清廷納捐的號召,出資二千兩白銀。而等到捻軍逼近棲霞時,他更是出糧(亂世的糧食其實比錢更珍貴)出物,以提升地方團練的戰力和士氣(陣亡者,每人給糧五石)。

清代捻軍進攻膠東半島時,棲霞牟墨林曾出資在方山修過圩牆

牟墨林的宅邸在棲霞城北之古鎮都村,有縣城守軍作呼應,且以高牆大院為依託,防守相對嚴密。但其遍佈鄉下的佃戶村,就暴露在鋒鏑之下。尤其楊礎、觀裡一帶,是牟家產業分佈比較集中的區域。綜合考慮後,牟墨林決定因地制宜,就在楊礎和觀裡之間的方山附近修建圩牆。

清代捻軍進攻膠東半島時,棲霞牟墨林曾出資在方山修過圩牆

對於圩牆的細節,縣誌記載道:

“(牟墨林)又築石圩於方山西,為離城遠者避難地,所費殆以萬計,周圍二十餘村老幼,無不感激。”

注:在方山本身的圩牆之外,以西的觀裡鎮大劉家村也有一座大型糧倉,具有圩寨性質,此前曾介紹過

。不過縣誌中並沒有明確提及大劉家村,故本文籠統稱作方山)

當然,清代縣誌中的傳記,是站在讚揚牟墨林的角度敘事(聽起來像是自掏萬兩白銀做公益)。但即便如此,他在方山修建圩牆之舉動,客觀上也誠然幫助不少人躲過了戰火。

是否功過,留待歷史評論。而“方山上修過圩子牆”這一點,看起來應該確有其事了。

(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