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老婆VS樂昌公主:命運未曾虧待誰,玉汝於成可感知?

於艱難歲月的態度,即是人生的不同底色。

歷史上,姜太公老婆和南朝陳國的樂昌公主,可謂完美演繹了這句話的真實內涵。

一、她們都曾有著衣食無憂的家境

據傳,姜太公老婆姓馬,名招娣。父親是一方土財主,馬招娣一直到68歲仍待字閨中。可是,秉著尊重女兒寧可錯過不可將就的精神,父母從來管吃管住不計付出。

姜太公老婆VS樂昌公主:命運未曾虧待誰,玉汝於成可感知?

樂昌公主,南朝陳宣帝之女。雖生長在皇家,卻無驕橫脾氣,素以性情溫婉賢淑而為眾人稱道。樂昌公主平時舉止高雅大方,有很深的文學造詣。

二、面對人生困境,她們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

68歲那年,馬招娣結婚了,新郎是72歲的姜子牙。人生七十古來稀,換作普通人,這樣的結合也許意義不大。可是,事實證明,假如姜太公和馬招娣的婚姻能夠和諧穩定,他們本來還有著很長的人生之路需要攜手一起走下去。

姜太公32歲上崑崙山學藝,72歲出師下山。正如許多大學剛畢業的學生一般,心裡抱負千千萬,生活技能等於無。史書評價其時的太公“田不足以償種,漁不足以償網”。

姜太公老婆VS樂昌公主:命運未曾虧待誰,玉汝於成可感知?

馬招娣表示很失望。恰如在一隻股票上賭上了全部身家,開盤卻是跌個不休。心灰意冷之下,欲棄太公而去。

姜子牙勸馬招娣:風物長宜放眼量,人生其實有比錢財更有意義的事情。 馬招娣:男人都是騙子,老男人更是如此。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轉頭就嫁給了一個屠夫。

於是,渭水河畔,留下了姜太公孤身垂釣的背影……

公元589年,隋文帝之子楊廣攻陷建康,陳朝滅亡。

樂昌公主和附馬徐德言平靜幸福的生活轉眼之間被打得支離破碎。

說起來,樂昌公主也是自由戀愛的先行者。作為公主,對於紈絝子弟歷來不屑一顧,偏就喜歡上了江南才子徐德言,並且自己作主下嫁於他,婚後二人互敬互愛、夫唱婦隨,也是人間佳話。

姜太公老婆VS樂昌公主:命運未曾虧待誰,玉汝於成可感知?

彼時,面對國破家亡的淒涼境況,樂昌公主沒有抱怨、沒有逃避、沒有眼淚,只是轉身把梳妝檯上的一面銅鏡摔成兩半,與徐德言各藏其一,約定:每年的正月十五,在長安街上叫賣銅鏡,以期複合。然後,於兵荒馬亂中,各自被裹挾著走向了未知的人生之路……

三、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數,無關對錯。 97歲那年,一度孤身垂釣渭水的姜太公,已然名滿朝野、斬將封神。

93歲的馬招娣心裡是翻江倒海、悔不當初。說起來,馬招娣也不是個壞女人,棄姜太公而去只能說明她不具備同甘共苦的品質罷了,世上這樣的女子又何止馬招娣一人呢?

倒是三觀不合,才是兩人之間最大的障礙。怎麼說呢?這個時候,姜太公是不會去找馬招娣炫耀以證明自己的,馬招娣卻去找了姜太公要求複合。這就是兩個人三觀最大的不一致之處。

姜太公老婆VS樂昌公主:命運未曾虧待誰,玉汝於成可感知?

對此,姜太公倒了一壺水在地上,告訴馬招娣把水收起來再說,馬招娣居然還真去用手劃拉了幾下,卻只得到了一些泥漿。羞愧之下,回頭就上吊自殺了。後來,多少念及舊情,姜太公還是給她封了個“掃帚星”。

據說,姜太公後來活了一百三十九歲,第二個老婆也活了一百零一歲。少年夫妻老來伴,姜太公、馬招娣雖然不是少年夫妻,命運畢竟也曾眷顧於他們,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畢竟,人生的許多選擇,哪能經得起反覆推敲呢?

公元592年,樂昌公主來到長安已經三年了。

按照古時慣例,作為戰敗國國君的皇親,當年,樂昌公主被賜給了隋朝右丞相楊素為妾。

楊素其人文武兼修、雄才大略,對於容貌秀麗、才情橫溢的樂昌公主,也是尊敬有加、分外寵愛。

姜太公老婆VS樂昌公主:命運未曾虧待誰,玉汝於成可感知?

可是,樂昌公主的心,依然在故國江南,在,夫君徐德言的身上。

今夜又是中秋,她的貼身女僕,已是第三次去長安街上叫賣銅鏡了。女僕回來了,告訴樂昌公主,有個書生模樣的,也拿著半面銅鏡叫賣,巧的是,和我們的半面銅鏡居然完全相合。只是,他問清公主情況後,又失望地離開了。這是他留下的字條。字條上寫著: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姮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終於控制不住,放聲大哭起來。楊素知道了,有些小妒忌,又覺得,乾脆大度些,讓他們見上一面又能如何?丞相府中,楊素以貴賓之禮接待了一介布衣徐德言,樂昌公主以寵妾身份陪侍在側。

望著一臉滄桑的徐德言,樂昌公主寫了個條子:

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

委婉地希望丈夫再婚。徐德言緩緩說:“再見卿面、心願已足,我擬遁入佛門、了此殘生。”樂昌公主涕淚皆下、不能自主。

姜太公老婆VS樂昌公主:命運未曾虧待誰,玉汝於成可感知?

楊素明白了,樂昌公主的心,他從來未曾真正得到過。畢竟隋朝國之柱石,有情懷、更有胸懷,楊素終究選擇了成全樂昌公主和徐德言兩人,也為中華歷史留下了一段

破鏡重圓

的佳話。

人生本就一場修行,慾念多時、放下行囊,歇一歇、想一想,再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