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唯一儒家大聖人,文韜武略功勳累累,思想文化影響中外古今

梁啟超曾經說過”中國古代只有二個半聖人”,在這裡所說的王陽明,就是其中一個聖人之一,王陽明原名為王守仁(1472~1529),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幼明雲,子伯安,因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後人稱王陽明,諡文成,王守仁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不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軍事家,精通釋、儒、道三教,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曾收封為新建伯,後追封侯爵,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大整合者,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日本、朝鮮都有重要而深遠影響,影響中外古今。

明朝唯一儒家大聖人,文韜武略功勳累累,思想文化影響中外古今

王陽明主要心學

一、天資聰穎,初入仕途天資聰穎、勤學善思的少年明憲宗成化年間,王陽明生於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父王華。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王華中了狀元,王陽明就隨父移居北京。《明史》載,王陽明出生時王華為其聊名為王雲,但五歲了還不會說話。一位高僧要王華給兒子改名為王守仁。王華照做了,王陽明這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陽明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騎、射、兵法日趨精通。十一二歲在京師唸書時,王陽明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備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事實上,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明弘治十二年(149),王陽明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

明朝唯一儒家大聖人,文韜武略功勳累累,思想文化影響中外古今

少年王陽明格竹

二、遠謫貴州,龍場悟道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現為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當驛丞,途中被劉瑾派人追殺,他機智地化險為夷。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地處偏遠地帶,物產並不豐富,苗、僚雜居。王陽明生活在一種寧靜而條件艱苦的環境中,歷年來的遭遇使其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認為人的內心自然包含世界執行的規則(心即理),認識到聖人的光明品質人人都具備,這個光明品質即是良知,想從外面的事物尋找良知是錯誤的。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明朝唯一儒家大聖人,文韜武略功勳累累,思想文化影響中外古今

龍場悟道

三、文治武功,輝煌功業

正德十二年(1517),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民變範圍迅速擴至方圓近千里。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王陽明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三月,抵達江西蒞任,鎮壓了信豐等地的起義。七月,王陽明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恩准。十月,王陽明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

明朝唯一儒家大聖人,文韜武略功勳累累,思想文化影響中外古今

平定寧王之亂

王陽明將去福建剿匪時,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王陽明積極備戰,發出討賊檄文,公佈寧王的罪狀,先用反間計使寧王不敢攻打南京,乘機做好防守南京的準備。寧王無奈,只得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陽明調集八萬大軍,對外號稱三十萬,轉而攻克南昌,再回擊救援南昌的寧王大軍,設伏兵分割擊敗寧王大軍,寧王潰逃。王陽明直追至南康,仿效赤壁之戰,火燒寧王的大船方陣。寧王旗艦擱淺,只好乘小船逃走,途中被擒獲。王守仁用三十五天時間全面平息寧王之亂,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四、功高遭忌,回鄉講學

王陽明屢建奇功,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建立書院,廣收門徒,宣講“王學”。反對朱熹透過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故明“本心”則明“天理”。王陽明經歷過百死千難中的人生,在五十歲時發表“致良知”的宣言:“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惡之心,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良知人人俱有,自聖人以至愚人,無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個判斷是非善惡的自家標準。王陽明死後,他的弟子分裂成七大派,被稱為王門七派。

明朝唯一儒家大聖人,文韜武略功勳累累,思想文化影響中外古今

陽明回鄉講學

五、大儒辭世,病逝歸途

兩廣役後,王陽明肺病加疾,上疏乞歸。歸途中,他經過江西大餘靈巖寺。他在寺中各處遊歷,進入寺中一位祖師圓寂的房間,只見圓寂老僧的容貌與自己一模一樣,並在書案上發現一張字籤:“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問君欲識前程事,開門即是閉門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 年1月9日),王陽明病逝於江西省南安舟中。在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明朝唯一儒家大聖人,文韜武略功勳累累,思想文化影響中外古今

王陽明

六、心學思想,影響中外古今

王陽明用畢生的精力追求聖賢之路,初入仕途受挫,但意志不消沉。他曾徘徊於佛道之間,後終在儒學中頓悟。王陽明收徒講學、創辦書院、戎馬倥傯、平定叛亂,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成就立德、立育、立功三不朽的大家。少年時期聰悟好學,青年時期滿懷抱負,中年時期坎坷不平,晚年時期老當益壯,王陽明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了傳奇色彩。 王陽明學說的源頭是來自孔子的仁學和孟子的心性論,王陽明講心,講性,講良知,講仁,講誠,講修齊治平,講萬物一體之仁、知行合一等等,實際上多得之於孔孟儒學的初衷,繼承前人思想提出了“心學”概念,孔孟重人倫親情,並由此推愛於民物,王陽明把致良知的哲學擴充套件到萬事萬物,心學的產生,如漫漫的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的內心,也照亮了社會。

明朝唯一儒家大聖人,文韜武略功勳累累,思想文化影響中外古今

王陽明雕像

陽明學派的這股清涼之風不僅在明代風靡一時,而且席捲整個清朝,甚至對世界都有較大影響。明清兩朝張居正、徐階、海瑞、曾國藩、林則徐等朝廷重臣,都是王陽明的追羨者,陽明學說傳播到日本、朝鮮等國思想影響之大,在日本陽明心學稱之為“顯學”,成為明治維新的最重要的精神武器,成了明治維新之中傳統思想抵制全盤細化的基礎,日本的伊藤博文和東鄉平八郎,最為尊崇的就是陽明心學,近代革命家孫中山先生在接受歐美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批評地繼承,在心學的“知行合一”思想基礎上,領悟出“知難行易”的思想。

明朝唯一儒家大聖人,文韜武略功勳累累,思想文化影響中外古今

心學傳入美國是在20世界初,走進歐美人士的視野,併成為他們崇拜的物件,研究心學越多,人們漸漸發現,陽明很多學說都與西方一些大哲學家們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怖或道德淪有相似之處,王陽明的學說能跨越國界,經歷各種磨難後被那卡歐美研究心學的人變得越來越多,人們漸漸發現,王陽明的很多學說都與西方一些大哲學家門文化體系的人接受並賞識,足以說明心學的可貴與其強大的生命力。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對王陽明的肯定,也是中國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