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韻盛京 名勝古蹟」瀋州故城:瀋陽城的中興起始

「文韻盛京 名勝古蹟」瀋州故城:瀋陽城的中興起始

遼瀋州故城

□李仲元

城焚堞毀已多年,

忽起崢嶸破曉天。

千里徙移雙縣立,

兩宮節度一州安。

晨昏瞭望凌霄塔,

晴雨耕耘負郭田。

歷盡滄桑精魄在,

中興都會有源淵!

「文韻盛京 名勝古蹟」瀋州故城:瀋陽城的中興起始

小 傳

東漢末年,戰亂不斷,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玄菟郡候城縣(瀋陽城前身)毀於戰火。800年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神冊六年(公元921年),掠河北三河、漁陽兩地漢人官吏、民眾至候城廢址建瀋州。從此,漢人、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等多民族在瀋州開始雜居共存,為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打下堅實根基。後世金、元、明、清……瀋陽地區在瀋州基礎上繼續發展繁榮,成為中國之重要都會。建瀋州之意義,實為瀋陽中興之創舉也。

「文韻盛京 名勝古蹟」瀋州故城:瀋陽城的中興起始

12月21日,瀋陽博物館對外開放,記者第一時間參觀了這座全面反映瀋陽地域歷史文化的綜合類博物館,以瀋州為代表的遼金時期瀋陽地區社會發展情況是館內重點展示的區域。當一件件精緻的遼代瓷器、一幅幅美麗的遼代壁畫映入眼簾,讓記者的思緒彷彿穿越回了千年之前的瀋州。

「文韻盛京 名勝古蹟」瀋州故城:瀋陽城的中興起始

發現於塔灣無垢淨光舍利塔地宮內的遼代壁畫。

瀋陽地區代表性遼代遺蹟

無垢淨光舍利塔

遼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建於現皇姑區塔灣地區

七星山舍利塔

遼道宗鹹雍十年(公元1074年)建於現沈北石佛寺七星山

遼濱塔

遼天祚帝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建於現新民市公主屯鎮遼濱塔村

小塔子村古塔

據推測於公元921~926年間建於現康平縣郝官屯鄉小塔子村

八王寺遼金墓葬群

位於大東區大北街道,已發現31座遼金古墓,多是遼金時期官員墓葬

葉茂臺遼墓葬群

位於法庫縣葉茂臺村西北及北山山坡,是遼丞相蕭義及其家族墓群

“大十面”(學名石經幢)

遼代遺物,現存瀋陽故宮內

>>>

始 源

遼太祖掠漢民

在候城舊址建瀋州

“為什麼說遼代瀋州的建立,是瀋陽城的中興起始?”著名學者、瀋陽故宮博物院名譽院長李仲元給出了答案,“候城縣被戰火燒成廢墟之後,住宅、城防設施焚燬,居民走散,建制被撤銷。此後長達800餘年的時間,瀋陽地區逐漸荒蕪,成為少數民族的遊牧區。正是遼代在候城舊址上興建瀋州,才讓這塊土地重新煥發城市生機,迎來千年的發展。”

李仲元介紹,契丹族是遊牧民族,他們強大之後,建立遼國。不過遼國最初只畜牧業較為發達,極度缺少農耕、紡織等技術,落後的生產方式不能滿足百姓生活,故而經常南下侵掠,搶糧食、布匹、生活用品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逐漸意識到,必須讓遼國有自己的農耕、紡織技術才行。所以,遼國開始改變策略。

李仲元說:“改變策略之後,遼軍打下諸多個縣,透過‘武裝移民’把漢人帶回遼國,讓漢人耕種土地、紡紗織布,漢人工匠還要製造各種工具。當時,遼軍甚至把漢人的官吏也直接掠過來,讓他們繼續當官,管理漢人。”

遼神冊六年十月,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騎兵南下,襲擾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三河(今河北省三河市)等十餘座城池,掠奪大量人口。來自漁陽(今天津薊縣)和三河兩地的“移民”便被安置在了原候城舊址,建立瀋州城。

「文韻盛京 名勝古蹟」瀋州故城:瀋陽城的中興起始

置於瀋陽故宮的“大十面”。

佐 證

遼代三塔確定瀋州城址大體位置

記者在瀋陽博物館內看到展出的遼代農耕漁獵器具、精美飾品等展品,這些展品反映出當時瀋州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已經達到很高水平。漢人帶來的農耕、紡織、陶瓷、手工藝品等技術與契丹等少數民族的狩獵、捕魚等技能結合,促進了當時以瀋州為代表的瀋陽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在遼代,類似瀋州這種透過“武裝移民”劫掠漢人建立的州有很多,截至目前,瀋陽地區已發現州址30餘座。這些州是一種特別的行政機構,名為“頭下州”,即屬於皇族專管的個人“私城”。瀋州即為遼太祖的“私城”,後歸屬遼太宗耶律德光,可見瀋州的政治、軍事地位相當重要。耶律德光後將瀋州的三河縣改為樂郊縣,將漁陽縣改稱靈源縣,同時還將遼東京(今遼陽市)附近的巖州劃歸瀋州管轄。至此,遼代瀋州下轄一州兩縣的版圖確定。

幾十年來,李仲元和瀋陽考古工作者們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能夠找到瀋州城址,但至今未能如願。不過諸多證據能夠確認,瀋州城址位置大體在北至中街,南到盛京路,西從正陽街,東至朝陽街這個範圍。

李仲元說:“大東區小北門外白塔小學院內原本有一座遼塔叫崇壽寺塔,1956年因為擔心古塔年久失修有安全隱患,故被拆除。當時從白塔地宮裡出土的石函上刻有該塔位於‘瀋州北三歧道側寺前’的字樣,說明崇壽寺塔在瀋州北岔道旁的寺廟前。”

另外,1985年維修遼代無垢淨光舍利塔時,考古人員發現其地宮石函上刻有“瀋州西北豐稔村東”字樣,也印證了瀋州城址方位即瀋陽舊城、故宮腳下。

渾南莫子山公園,千年前的遼代被叫做卓望山,山上曾建有一座古塔。李仲元介紹,上世紀50年代,莫子山遼塔地宮中發現一座滑石石棺,石棺棺蓋內外及棺身外部均有刻於遼興宗重熙十四年(1045)的文字,其首句即為“南贍部州大契丹國遼東瀋州南卓望山上造無垢淨光塔一所”。由此可判定,瀋州城址應位於卓望山的北面。

除透過北、西、南三座遼塔能確定瀋州城址位置外,上世紀70年代,在中街的瀋陽故宮牆外、瀋河公安分局院內修建人防工程時挖掘出的諸多遼金文物也是確認瀋州城址的佐證。參與當時挖掘的李仲元表示,在地下4~5米地層出土了遼代和金代時期的瓷器、陶器、錢幣等。此外,1993年,修建東亞商業廣場(現興隆大家庭)時,在該位置發現候城城址,該地段的地層中同樣出現了很多遼代文物,這些都是確定瀋州城址就在中街一帶的證據。

「文韻盛京 名勝古蹟」瀋州故城:瀋陽城的中興起始

銅鎏金胡人跪像,發現於原來位於白塔小學院內的崇壽寺遼代古塔地宮中。

發 展

“因俗而治”+“內柔外剛”

瀋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遼金時代管理階層對各民族實行的開放包容政策時,給出四個字——“因俗而治”。瀋州從建立的那一天起,遼王朝就在這裡積極推行移民政策,尤其是大量掌握著先進生產技術的漢民族移民的到來,極大促進了農業、紡織業、手工業的發展,瀋州第一次出現城郭相望、人煙湊集的景象,經濟、文化得到快速發展。

遼寧散文學會會長、著名學者初國卿介紹,遼金時期瀋州地區形成了典型的“內柔外剛”文化特徵。“內柔”指漢族和渤海族為主的農耕文化,“外剛”指契丹、女真為主的遊牧、漁獵文化。兩種文化在以瀋州為中心的瀋陽地區不斷交流碰撞、揚棄整合,最終開啟了這一地區的繁榮發展。

「文韻盛京 名勝古蹟」瀋州故城:瀋陽城的中興起始

展於瀋陽博物館的“大十面”。 (仿製品)。

希 冀

修建地下博物館

作為瀋陽城史地標

記者在參觀瀋陽博物館時,“文藝同輝”部分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該部分著重介紹了遼金時代的精美藝術品。位於瀋陽博物館二樓《瀋陽歷史陳列》展廳的遼代黃金面具、遼代白釉黑彩梅瓶、遼代白釉褐彩梅瓶堪稱“鎮館三寶”。

初國卿介紹,陶瓷的發展在遼代藝術中最為興盛,當時瀋陽地區建有多處遼瓷窯場,如法庫有葉茂臺窯、周地溝窯、務名屯窯;瀋州所轄的巖州有江官屯窯,此窯的生產從遼代一直延續到清朝。

遼代繪畫水平也非常高,可分為絹畫和壁畫,主要儲存在遼墓和遼塔中,如法庫葉茂臺7號遼墓中的絹畫《深山會棋圖》《竹雀雙兔圖》。壁畫代表則是塔灣無垢淨光舍利塔地宮四壁所繪的天王畫像,風格既與晚唐繪畫風格相近,又有北方民族繪畫技法。

在瀋陽地區的遼金墓葬中,八王寺遼金墓葬群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2004年挖掘八王寺遼金墓葬群之前,瀋州城址周邊僅發現遼金墓葬27座,且零散分佈。而在八王寺地區則發現遼金墓葬31座,是迄今為止遼代瀋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墓葬群。墓葬群出土了黑瓷湯瓶、醬釉雞腿壇等前所未見的遼代新型瓷器,為研究遼金瀋州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遼金時期,瀋州基本處於戰略後方,各民族文化在這一地區相互交流、融合,社會快速發展,一舉奠定了後來瀋陽城的基礎。

“瀋州不應該永遠被埋在地下,作為瀋陽城的中興起始,古城很有必要重見天日。”初國卿建議,“當年故宮附近的多次考古挖掘,都能看到代表各個年代的地層,不過很可惜,挖掘之後,地層被重新覆蓋,基上修建了建築。瀋陽市應該在瀋陽故宮附近的合適地點重新挖掘,修建一座地下博物館作為瀋陽城史地標。從候城到瀋州,再到後來元代的瀋陽路、明代的瀋陽中衛、清代的盛京及奉天……把所能發現的瀋陽古城城址和代表性文物透過各年代地層進行展現,開啟一扇能很直觀瞭解瀋陽歷史的視窗。”

沈報全媒體記者:馬騁

攝影:李浩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