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桃花扇》雖從嚴格意義上說,不能視之為傳統的歷史著作,但是以文字分析的角度來看,因孔尚任的經歷,

使得《桃花扇》這一作品可以視為承認清朝統治合法性的仕清官員,在明朝遺老們的史觀影響下建構出的南明記憶。

孔尚任身為孔門後裔,在受康熙皇帝賞識後得入翰林院,開始了從仕之途,其對清朝統治合法性的認可是毋庸置疑的,而又因其早年即對南明舊事頗感興趣,奉命在淮揚治海期間得以結交當地的遺骸,

從他們的記憶中再次瞭解到南明舊事,最後得以編成傳奇。

《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一 、忠、奸人物的書寫

作為一部戲劇,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儘管因為劇情需要,在對人物進行描寫時會稍有渲染,但是正如孔尚任自己所言:“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鍾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

整部《桃花扇》中,出場的人物極多,塑造的形象也十分豐富。

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對忠奸人物的塑造,有褒有貶,直比《春秋》正如劇中借柳敬亭之口所言:這些含冤的孝子忠臣,少不得還他個揚眉吐氣;那班得意的奸雄邪黨,免不了加他些人禍天誅;此乃補救之微權,亦是褒飢之妙用。這幾句話指出作者對於忠臣孝子與奸雄邪黨的書寫與塑造,

都是為了妙用褒機,將忠與奸展現出來,並在其中探討亡國之因。

《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在《桃花扇》中,作者將史可法、左良玉、黃得功塑造為南朝三忠。第三十七齣《劫寶》的尾批雲:“南朝三忠史閣部心在明朝,左寧南心在崇禎,黃靖南心在弘光。”認為三者的忠各有不同。在塑造三人的形象時,也確實各有側重。

這裡以史可法和黃得功展開敘述,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

在崇禎年間帶兵討賊,為人廉信,能與士兵共勞苦,“以故得士死力”。後拜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桃花扇》中主要講述的是史可法在弘光朝的經歷。在馬士英擁立福王繼位後,史可法便自清督師,鎮寺淮、揚。在《桃花扇》中,

史可法被認為是心在明朝,是有理由的,在福王上位後,史可法便上疏,疏中飽含拳拳忠心。

《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希望弘光能勵精圖治,擔負起中興大任。在四鎮內鬥時,史可法也盡心調解,希望四鎮以國事為重,放下私人恩怨,《爭位》與《移防》幾乎就是描寫的這部分史實。

對史可法忠臣的形象最突出的應該是《誓師》一齣,在清兵南下,史可法“檄各鎮兵,無一至者。”

在這種情況下,在《誓師》一齣中,描寫此時史可法自感收復北方無望,死守揚州,悲憤痛苦,竟至哭出血淚。這一段描寫頗具有渲染色彩,尤其是哭出血淚這一出,應不是事實,但是這種寫法卻最大限度地將史可法的忠心烘托出來,

這也是一般的歷史書寫不能達到的效果,反而是戲曲中的這種描寫,將人物的性格烘托到極致。

《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這一段稍有渲染的描寫為史可法的忠心奠定了基礎。在其後的《沉江》一齣中,也將史可法的忠寫了出來。據《明史》記載,史可法死於揚州城破之時,但在《桃花扇》中,孔尚任設計了《沉江》一節,所演“乘白騾”、“沉江”等情節,在當時都有訛傳。

此齣眉批雲:“閣部之死傳雲不一,投江確有見者。”。

當時對於史可法之死,可能眾說紛紜。孔尚任在《桃花扇》中,避免了將清兵與史可法的正面衝突寫出來,而選擇當時的這些的說傳,可以說是在刻意避免當時清軍南下造成的大肆殺戮,這樣的做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十分能理解的

。在這一齣中,史可法面對揚州城破,毅然決定投江,借老贊禮之口喊出了“好一個盡節忠臣”。

《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史可法在《桃花扇》裡不僅是忠義的代表,其結局更是帶有許多悲涼的氣氛,正如《明史》所言,這種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的無力迴天之感,是

《桃花扇》在描寫史可法時經常顯露出來的,正好也說明明朝國柞已亡,僅僅靠一二忠臣是難以挽回的。

心在弘光的黃得功是四鎮之一。

“當是時,良佐最弱,傑粗暴,澤清則以門戶遙執朝權,獨得功不相附和。”黃得功雖與高傑不和,但在四鎮裡仍可算作忠義之類。《明史》記其“然忠義出天性,聞以國事相規誡者,輒屈己改不旋踵。”。在《桃花扇》中,記其忠義主要在《劫寶》一齣。

主要講述的是弘光在清兵南臨之際,從南京一路逃亡,潛入黃得功軍營。

《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黃得功拼死護衛弘光,但最後中軍田雄反叛,挾弘光投降清朝。在《劫寶》這一齣中,情節與《明史》所記大體相同。在軍營見到弘光後,黃得功即痛心地說到:“皇上深居宮中,臣好戮力效命。今日下殿而走,大權已失;叫臣進不能戰,退無可守,十分事業,己去九分矣。”

同時表達自己願意為祖宗大業翰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部下田雄表示可以考慮投順時,黃得功表示“常言‘孝當竭力,忠則盡命’,為人臣子,豈可懷揣二心。”在知道劉澤清反叛以後,更是痛罵,痛罵過後,見田雄擄弘光帝而去,痛呼到:“蒼天,蒼天!怎知明朝天下。送在俺黃得功之手。”

隨後在戰鬥中,以死報國,自刎而死。

《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尾批評價頗為中肯,將《桃花扇》中塑造的黃得功總結的十分恰當。《明史》將曹文詔、周遇吉、黃得功三人列為一傳,並贊曰“大命既傾,良將顛蹶。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別著於篇。”

對黃得功的忠勇予以了肯定。

二、棲真入道:結局中暗含的同情之感

《桃花扇》第三十九齣與第四十齣分別為《棲真》與《入道》,是關於全劇人物結局的兩章。這兩齣主要講的是香君逃出宮城後,與蘇崑生一起避難棲霞山,到了卞玉京所在的庵中。此時侯方域與柳敬亭一行也因避亂來到棲霞山中,

二人在祭祀崇禎帝與周皇后的中元節法會上終於相遇,但是在道士張薇的點化下紛紛看破紅塵,紛紛入道。

《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孔尚任設計的這一結局自然大都屬於虛構,但是這樣設計的背後,實則暗含著作者對遺老們的一種同情之感。在結尾侯方域與李香君棲真入道,而丁繼之、蔡益所、藍田叔也都紛紛出家,柳敬亭與蘇崑生也歸隱桃源,

成為了一漁夫與一樵夫,泛舟湖上,品茗飲酒,把興亡舊事,付與風月閒談。

在劇中侯李二人相見之後,被張薇一句“兩個痴蟲,你看國在那裡,家在那裡,君在那裡,父在那裡,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麼”點醒,讓侯生冷汗淋漓,如夢忽醒,悟到:“大道才知是,濃情悔認真。”,香君亦悟出“回頭皆幻景,對面是何人。”。

二人自此看破紅塵,皈依道家。

《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在續四十齣《餘韻》中,蘇崑生與柳敬亭也歸隱棲霞山,閒話前朝之餘,也相與對弔孝陵、秦淮舊院與長橋。並以一曲《哀江南》,點出了作者的興亡之感。這種由朝代更替產生的冰消樓塌之感,是作者想借柳敬亭之口表達的一種興亡之感,

這大概也是孔尚任在在淮揚與遺老們遍交,自己又親自遊歷南京以後產生的朝代更迭。

歷史變幻無常之感,也讓《餘韻》一齣有了意味深長之感。這樣的結尾為這些前朝遺老們都安排了一個安詳的結局。在現實中香君與侯方域並未有重逢,而侯方域也在入清後重新應試,為後人譏笑晚節不保。孔尚任在結尾處將侯方域與眾人紛紛送入道,

到此戛然而止,未繼續寫其另仕新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孔尚任的一種同情。

《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讓遺老們免於在出與入之間痛苦抉擇。孔尚任在淮揚治海期間,與當地的許多遺老們都有往來,且相交甚密,對遺老們的學識都十分尊重。當時的遺老們都紛紛以隱逸姿態處事,不願再仕新朝,如宗元鼎,入清後雖參加了吏部的考試,卻沒有接受官職,託病隱居故里。

再如杜浚也是,在明亡後就堅決不再入仕。

再如孫枝蔚,明亡後,便棄諸生,專心閉戶讀書。康熙十七年,朝廷開博學鴻儒科,孫枝蔚與鄧漢儀都被舉薦,二人歷辭不得,被扣上中書舍人的頭銜後,依舊返鄉隱居。

這些遺老都與孔尚任往來甚多,他們的這種選擇對於孔尚任是影響頗大的。

《桃花扇》中,對南明的書寫

在最後一齣《餘韻》中結尾處,隱居山林的柳敬亭與蘇崑生面對朝廷搜尋隱逸的命令,再次選擇避開,走向了山林深處。孔尚任這樣的處理方式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遺老們態度的影響,孔尚任對遺老們的遭遇心懷同情,

在《桃花扇》中,以歸隱桃源、棲真入道為結局,其實是在劇中成全了遺老們的選擇,給了遺老們一處不受打擾的世外桃源。

三、總結

從《桃花扇》的創作時間來看,此時期遺民對於南明史的話語權依舊佔據主導地位,但同時仕清士人對於南明歷史的解讀,既受到遺民的影響,又受朝廷文化政策的影響,

所以多站在儒家傳統道德的角度來解讀,以淡化其中政治立場的衝突。

孔尚任的《桃花扇》即在當時這樣的大背景下寫成,其中遺民史觀的影響頗可尋見,在對人物的臧否上還可見黨派門戶間對於話語權的爭奪,

另一方面,其中對於南明的書寫也將仕清士人對這段歷史的解讀也展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