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談,明朝一位皇帝去世沒有陵墓,最後竟葬在自己爺爺的陵墓中?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三十歲的朱載垕在父親嘉靖皇帝朱厚熜與世長辭後爬上帝位,成為大明帝國第十二代皇帝。此前,朱載垕已經在在裕王府生活了十三年年時間,夢想長生不老的父親嘉靖皇帝朱厚熜一直不給他“可堪大任”的暗示,以至於朱載垕的性格看上去毫無霸氣可言。在接下來年號為“隆慶”的時代裡,老實男人朱載垕沉默寡言,談不上有什麼天子氣象。

怪談,明朝一位皇帝去世沒有陵墓,最後竟葬在自己爺爺的陵墓中?

朱載垕做皇帝六年時間裡,根據明史記載,朱載垕僅主動召見過大臣兩次,其餘時間深居後宮做著花天酒地的遊戲。皇帝如此不作為,以至於隆慶三年,大臣鄭履淳情不自禁地上疏質疑,火藥味十足。但是明穆宗朱載垕都置之不理。第二年,刑部主事陸樹德繼續開炮。

陸樹德上疏:上下交為泰,今暌隔若此,何以揚君德,訓萬幾?皇帝朱載垕聽了這話,依舊置之不理。隆慶皇帝的置之不理在今天看來似乎有四重解釋。第一:傲慢,“上下交為泰”,我就不跟你們交流,怎麼地吧?第二、無能,沒有能力處理朝政,你們批評我,我也無力反駁。

怪談,明朝一位皇帝去世沒有陵墓,最後竟葬在自己爺爺的陵墓中?

第三、寬容,天子有容乃噴把有大,批評也好,挖苦也罷,朕不跟你們計較。第四、老實,老實不是無能,而是不擅磷鉛量長打口水戰,心裡有話說不作機出來。這最後一種解釋或許才是最接近歷史真實的解釋,因為皇帝確實老實。在金鑾殿上朝,朱載垕聽文武百官唇槍舌戰,常常一副鴨聽天雷的表情。

你們說你們的,我不表態、不負責、不決策。縱觀明史,真正由朱載垕決策的事件果真少之又少。“隆慶開關”或許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事件,但幕後的推動者以及執行者卻是那些大臣們,與皇帝干係並不大。隆慶時代,朱載垕這個王朝戲的第一主角拒絕做出生動的表情,拒絕推動劇情往前發展。

怪談,明朝一位皇帝去世沒有陵墓,最後竟葬在自己爺爺的陵墓中?

而真正出戲的其實是那些配角們,就歷史上的知名度而言,隆慶時代的配角也遠比主角出名。他們是徐階、張居正、高拱、海瑞等人。當皇帝在後宮中演出花樣百出的夜夜笙歌時,徐階、張居正、高拱、海瑞等在前臺出演一場場衝突激烈的大戲。

這個王朝的關鍵詞毫無疑問是複雜的,主角與配角之間,他們各演各的,主次顛倒、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和父親嘉靖皇帝朱厚熜比起來,隆慶皇帝朱載垕更少地介入朝政,更多地介入後宮。大明帝國的朝政與後宮概念到了第十二代皇帝朱載垕這裡,算是合二為一,再也找不到清晰的邊界。

怪談,明朝一位皇帝去世沒有陵墓,最後竟葬在自己爺爺的陵墓中?

隆慶元年年四月開始,皇帝命禮部定期選女三百人進宮。而且每次選取的民間女子年紀在十一歲以上、十六歲以下,個個青春靚麗,都是皇帝朱載垕所喜愛的。大明帝國浩大,然而皇帝感興趣的只是後宮,江山與佳人,皇帝愛佳人甚於江山。

如果說隆慶皇帝的父親嘉靖皇帝半緣修道半緣君,左手是道右手是後宮的話。那麼隆慶皇帝朱載垕則將其合二為一,完全走向了形而下,在後宮的泥潭中流連忘返。史料記載,隆慶皇帝每天都要臨幸宮女,並且樂此不疲。到隆慶五年(1571年)的時候,朱厚熜已然不能上朝,身體壞到極點。

怪談,明朝一位皇帝去世沒有陵墓,最後竟葬在自己爺爺的陵墓中?

大明帝國天子的身體到了這步田地,算是岌岌可危了。好在弱君強臣,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們在爭權奪利的同時也附帶著治理大明朝政,才使得帝國依慣性繼續前行。也許隆慶皇帝朱載垕是終明一朝存在感最弱的皇帝了吧,隆慶年間的大臣一個比一個出名。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隆慶時代宣告結束,虛弱的皇帝在三十六歲的壯年去世了。隆慶皇帝朱載垕大約也沒想到自己會如此早地過世,以至於他還來不及為自己修建陵墓。匆匆忙忙間,朱載垕被下葬於嘉靖皇帝生前為其父興獻王朱祐杬修建的陵墓中,也就是朱載垕的爺爺的陵墓中,算是鳩佔鵲巢了吧。

怪談,明朝一位皇帝去世沒有陵墓,最後竟葬在自己爺爺的陵墓中?

總的來說,在隆慶年代,配角比主角要更有戲,不按規矩出牌的事也很多多。鳩佔鵲巢實在也算不了什麼。不過令人啼笑皆非的還是朱載屋的諡號。一生以追求佳麗為己任的隆慶皇帝其死後諡號竟是“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這簡直是讓人無語復無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