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宋代詩詞告訴你宋朝人怎麼過端午!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可以說,這個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節日,隨著中華文化走向全球,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節日了,不僅僅是中國人,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亞洲國家,美國、俄羅斯等西方國家,都在一起過這個又好吃、有好玩、還有文化底蘊的節日。

三首宋代詩詞告訴你宋朝人怎麼過端午!

說到好吃的,就想到粽子,那麼宋朝人是怎麼過端午節的呢?他們吃粽子嗎?吃什麼餡兒的?

雖然我們沒有時光機可以穿越到宋朝,但是也可以從宋朝人的文字記錄中窺見一二。下面就讓我們跟著古人的文章詩詞看一看宋代的端午節吧。

一、《齊天樂(端午)》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嫋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齊天樂(端午)》 宋 楊無咎

這首詞寫的便是宋代端午的風情,“角黍包金,菖蒲泛玉”,“衫裁艾虎”等,都是端午特有的風物。比如“艾虎”,就是宋代的一種風俗,將艾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是在剪紙老虎上貼上艾葉,可以戴在頭上,用於辟邪;“角黍”則是指的粽子, 這個稱呼從春秋以來就有了。

三首宋代詩詞告訴你宋朝人怎麼過端午!

宋代是一個民風相對開放而富庶的朝代,人們的生活相對富足,到了節日更是要過的熱鬧又有韻味。

雖說這首詞因著梅雨疏疏勾起了作者思鄉的愁緒,字句間不是節日的歡樂為主,但是從上闕也很明顯可以看出,宋代的端午節是很重要的節日,吃粽子插艾草等活動當時就有了,姑娘們也都精心打扮,街上小販叫賣著端午的“節物”,也就是節日用品,好不熱鬧。

另外,在考古中發現的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粽子實物就是在宋朝。

三首宋代詩詞告訴你宋朝人怎麼過端午!

2010年江西德安的一座南宋古墓中,墓主人手中有一根桃枝,上面掛了兩個粽子,這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實物粽子。

二、《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比起楊無咎的《齊天樂》,這首詩應當更有天倫之樂,這首詩作於陸遊71歲時,古稀之年的老人,在佳節自然是希望闔家團圓,暢享歡樂。詩中洋溢著陸游過節時放鬆歡樂的心情,也同樣的提到了很多宋代端午的習俗。吃粽子,插艾草,製作藥材,都是十分應景的過節法兒。

粽子在我國曆史悠久,更是端午的象徵,宋代的粽子從之前的圖片就可以看出,和現在的樣子差別不大了,不過古人都吃什麼餡兒的粽子呢?古書中也有一些記載。

三首宋代詩詞告訴你宋朝人怎麼過端午!

《歲時雜記》記載:“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槌粽、又有九子粽。”;

“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葉裹黏米,名曰角。黍相遺俗作粽,或夾之以棗、或以糖,近年又加松、慄、胡桃、姜、麝香之類。近代多燒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

這幾句非常詳細的描寫了古時粽子的形狀和餡料,古人對於在粽子的形狀上也花費了很多心思,錐形的,菱形的,桶狀的乃至其他各種異形粽子,花樣不比現代少。不過我們當代大受歡迎的肉粽子似乎在古時不太出現,做的都是棗子,堅果一類的餡料,偏甜口較多。

還有《中饋錄》也有記載:“用糯米淘淨,夾棗、慄、柿幹、銀杏、赤豆,以茭葉或箬芫裹之。一法以艾葉浸米裹,謂之艾香粽子。”

都說明古時候甜黨應該是主流,各種果乾,豆子都可以作為餡料,十分豐富。沒有肉也可能和生活水平有關,即使是上個世紀末,很多普通家庭也不是說吃肉就每天吃肉的,更不要說古代了,普通的老百姓想每天吃到肉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肉粽子就十分奢侈了,可能也正因為此,一直沒有人開發肉粽子這個鹹黨代表。不過肉粽子香而不膩,古人無緣吃到也算十分可惜了。

三首宋代詩詞告訴你宋朝人怎麼過端午!

之前陸游的詩中還說到製藥,那麼為什麼端午佳節偏偏要製藥材呢?是陸游這個知識分子的特殊愛好嗎?應當不算,因為五月天氣剛剛熱起來,古代的防疫和衛生水平和當今不能相比,因此五月份多發疾病,蚊蟲也多,又被稱為“惡月”,這個月裡防疫防蚊蟲是十分重要的,插艾草,喝雄黃酒以及佩戴五毒等我們當今仍舊熟悉的風俗,也有這樣的寓意在裡面。

《歲時廣記》記載,“合泥做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之上”。

就是古人端午驅除瘟神的一種方法,蘇轍有一篇《學士院端午貼子二十七首 皇太妃閣五首》中有一句“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長縈堯母門。”,也是描寫的這個景象,人們燒艾葉驅蚊蟲,祈求無病無災,平安順遂。

《瑣碎記》中記載:“多寫白字,倒貼上樁上四處,可以闢蠅子”,可見在沒有蚊香的古代,古人為了驅蟲也是煞費苦心。

三、《午閣帖子》

清曉會披香,朱絲續命長。

一絲增一歲,萬絲獻君王。-《午閣帖子》 宋 章得象

這首詩描寫的又是宋代的一個習俗,這個習俗現在在一些少數民族仍然沿用,叫做“長命縷”,就是把五彩線變成繩,戴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寓意延長壽命,所謂“朱絲續命長”就是這個意思了,這是家長對於孩子美好的期待和祝福。

蘇轍《學士院端午貼子二十七首 皇太妃閣五首》中也有這樣的記載:“闢兵已佩靈符小,續命仍縈彩縷長”。還有的做成老虎頭戴在孩子頭上,婦女則會佩戴桃葉,或者是騎馬姿勢的布偶小人,叫“健人”;還有放了雄黃的紅布袋子,寓意美好,兼之驅蟲。

三首宋代詩詞告訴你宋朝人怎麼過端午!

五彩線編制的長命縷

因此,端午節人們除了紀念屈原,闔家團圓歡度佳節以外,五月初五因為氣候原因也被人民寄託了遠離瘟疫,無病無災,長命百歲的期待。宋代人過的端午節精緻而熱鬧,端午粽,長命縷,一壺雄黃酒,一束青艾草,一桌酒宴,一家人。若是有陸游這樣的大詩人,還能留下一首名篇,無論是天倫之樂,還是思鄉之情,都隨著一年年的粽香與青艾,走進了一代代中華民族的骨血裡。

最後祝大家端午安康!闔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