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虎猛將——“十三太保”李存孝

山西靈丘當地,關於“十三太保”李存孝故事流傳甚久,對其武功的談論更是人們口頭經久不衰的話題。

關於李存孝其人

李存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將,武藝非凡,勇猛過人。

擲虎猛將——“十三太保”李存孝

《新五代史·義兒傳》之所以稱李存孝為“代州飛狐人”,即今河北淶源縣人,但淶源縣誌既無文字記載,又無民間傳說,疑與“飛狐道”混淆。

試想,如此出名的歷史人物,地方縣誌不能不記載,反而是鄰近的靈丘縣有眾多的歷史遺蹟和史料記載,按照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之原則,當屬靈丘人無疑。

據載北魏時,北魏政府從大同向中原修過一條國道,在靈丘一段稱為“靈丘道”,在唐代“靈丘道”又稱為“飛狐道”,而清康熙《靈丘縣誌》亦記載“後唐李存孝,邑人”。

擲虎猛將——“十三太保”李存孝

另據孤本元明雜劇《飛虎峪存孝打虎》所敘沙陀李克用因受命剿滅黃巢,在雁門關夜夢為一隻飛虎咬傷,此夢兆應得一員猛將。

越日在圍獵時,見一青年單身殺虎,乃鄧大戶的放羊娃安敬思。李存孝故里靈丘縣武靈鎮莊頭村第一大姓亦為鄧姓,這絕非憑空所造。另村中戲臺對面供奉之人就是李存孝,而其他地方則無此種現象,顯然是當地人對其威名的一種高度敬仰,漸而形成的地方人格崇拜。

另縣城東魁見村小學附近有其故里碑,靈丘縣城魁見村內,存有明代和清代樹立的兩通李存孝故里碑,碑文均為“護國勇南公太保大將軍沁州王李存孝故里”字樣,從地方誌的多處記載、民間傳說以及眾多遺址考證,李存孝應為靈丘人。

有關李存孝其武

我們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除了依靠武術技巧外,個人體力至關重要。兩者兼備方能在戰場上持久作戰。李存孝武藝驚人,每戰必勝,贏得了“王不過霸,將不過李”的美譽。

1.力氣巨大

李存孝兒童時期就力大無比。

擲虎猛將——“十三太保”李存孝

現在莊頭村尚有當年李存孝擲虎的澗溝,被人們起名為“擲虎澗”,它應證了這樣一件歷史事實。

據清《靈丘縣誌·忠義》記載,李存孝“童時牧羊大澗前,值晉王李克用圍獵得虎,爭相逐射過景思側,景思恐噬羊乃徒於搏殺,隔澗擲還,一軍皆驚,晉王異而收為養子,賜姓李名存孝,出入軍中多立奇功”。

至此,李存孝跟隨晉王走上一條建功立業的道路。

《舊五代史·唐書列傳五·李存孝傳》中記載:“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新唐書》中記載:“存孝,飛狐人,所謂安敬思者,善騎射,攻葛從周,敗張浚、韓建,數有奇功。”可見其善於騎射,驍勇善戰,戰功卓著。

上述材料並不是孤立存在的,無論是大澗、貓兒山、古城都是存孝故里莊頭附近區域,而故事圍繞這一區域展開必然有一定合理性。

總之,李存孝是一個力大無比的人。

2.善使兵器

《舊五代史》:“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楇,挺身陷陣,萬人辟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史料原文所描述猛將李存孝所用主戰長兵就有槊,形狀似矛,是騎兵用的重兵器,可用於刺、挑、掃、削。最早的槊出現於漢朝,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發展迅速,尺寸比宋以後的槍要長。

擲虎猛將——“十三太保”李存孝

在宋《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中有“存孝激勵部眾,舞槊先登,一戰敗之,獲馬千匹,生擒季筠于軍中。梁驍將鄧季筠引軍出戰,存孝舞槊擒之,李讜敗走,追擊至馬牢關。”

李存孝作為一個英勇的歷史人物而揚名千秋,關於他的事蹟,正史中記載很少,但在當地人口中卻是不勝列舉,其中談及最多的就是他神奇的武功,從側面反映了當地人的尚武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