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論答,孔夫子告訴世人他對明君賢臣的看法

魯哀公問孔子:

“當今之世的各國國君中,你認為誰是最賢明的君主?”看魯哀公一臉期盼的神情,孔夫子沒有給予他最期待的回覆,而是說:“我不知道。”

“那即使沒見過,應該也聽說過吧?”顯然魯哀公對這個答覆不滿意。或許後世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是受了魯哀公的這個影響,才會一個勁兒追問劉備,當今之世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一番論答,孔夫子告訴世人他對明君賢臣的看法

孔子見狀,只好說道:

“當今之世,要說有賢明君主的話,那衛國靈公應該算得上。”

這個答案一出來,魯哀公的表現和後世讀史之人的反應十分接近。魯哀公隨即提出了異議:

“我聽聞衛靈公連家庭內部事情都處理不好,你怎麼能將他列為明君呢?”(

吾聞其閨門之內無別,而子次之賢,何也?)

一番論答,孔夫子告訴世人他對明君賢臣的看法

孔子回覆道:

“我現在說的是他在朝堂之上為政的事,而不是說他家庭內部閨閣中之事。”

(臣語其朝廷行事,不論其私家之際)

魯哀公見孔子這麼耿直,就好奇地說道:

“那你說說看,他是怎麼為政的,居然讓你認為他是明君”

孔子這個時候,很認真地說:

“很多人認為衛靈公荒淫無道,可是為何在他治下,衛國非但沒有滅亡,反而對內能夠多次平定叛亂,穩定朝局,對外能夠多次擊敗晉國、齊國、魯國、中牟地區等挑釁,維護衛國的國家尊嚴呢?”魯公聽了孔夫子這一反問,立即收起原本有些戲謔的神情,也變得嚴肅起來。

孔夫子繼續說道:

“這是因為衛靈公能夠做到知人善任。比如他的弟弟公子渠牟,此人智足以治理千乘之國,信足以守城,因此衛靈公對他是愛而任之。再比如衛國有個人叫林國,一旦他發現有才能的人會立即舉薦給國君,當賢能之人辭官後,他還會將自己的俸祿分出一部分給這人,衛靈公認為林國是個難得的賢士,對他極為禮敬。衛國有個叫慶足的人,衛國出現重大事件他必定會起而治之,一旦國家無事,他就會選擇退隱,衛靈公對他也很尊重。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從這些事情能夠得出一個結論:衛國之所以能夠實現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沒有因為衛靈公的個人不足而受到影響,在大的方向上沒出問題。離不開君主能夠知人善用,臣下能夠竭忠盡智,君臣一心,所以我認為他是明君。”

一番論答,孔夫子告訴世人他對明君賢臣的看法

在孔子的這番對答中,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評判標準:

評判君主是否賢明,不論其“私家之際”,而要觀察其“朝廷用事”。

從他對魯哀公講述衛靈公為政的故事,能夠看出這個被歷史黑化久矣的國君,有著不低於齊桓晉文之君的治國能力和個人魅力。

這也是歷史的有趣之處。

關於如何評判賢臣,孔夫子和弟子子貢的一番對答,頗具獨到之處。

子貢問孔子,當今人臣中,誰是賢臣呢?

孔子想了想說道

“我不知道,以前呢倒是有,比如齊國的鮑叔牙,鄭國的子皮。”

子貢很詫異地說:

“難道齊國的管仲、鄭國的子產不算賢臣?”

一番論答,孔夫子告訴世人他對明君賢臣的看法

孔子笑了笑說道:

“端木賜啊,你是隻知其一未知其二,那我問你,是用力做事的人賢能,還是推薦賢人的人賢能?”(

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

子貢不假思索地說道:

“自然是推薦賢人的人更賢能。”

孔子說:

“那我問你,你聽過鮑叔牙舉薦了管仲,子皮舉薦了子產。那你聽過管仲、子產又推薦過比自己更為賢能的人嗎?”

子貢說:

“老師你說得對,每次都是你有理,我不說了還不行嗎?!”

在孔子的這番對答中,作為臣子,踏實做事固然重要,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不斷有賢能之士出現,才是更重要的事情,畢竟功業工作都是靠人來推動,路線一旦確立,幹部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或許我們不奢望有比管仲、子產等賢能的人,但作為臣子,作為管理者,要學會挖掘人才,給新人以機會,讓他們多點鍛鍊的機會,在壓實擔子和錘鍊本領中儘快成長起來,才是更為重要的事情。這或許是孔夫子最想表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