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作者簡介:黃銘光,祖籍福建,生於1964年11月,1989年基礎數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私企公司董事長,福州大學經管學院兼職教授。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位於今河南省潢川縣隆古鄉的黃國故都

黃”是當今中國第七大姓,廣西第一大姓,廣東、福建、臺灣及香港第三大姓,江西第五大姓。全世界黃姓人口6000多萬,在中國國內為3200多萬,黃姓人口最多的省,是廣東省(以上為2020年資料)。

歷史上黃姓(氏)有點名氣的支派有40多支,江夏黃氏只是其中一支,但在黃氏4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地位最尊、人丁最盛、財氣最旺、分佈最遠、英才最多、影響最大的一支,就是江夏黃氏。再從江夏黃氏衍生出來的金華黃氏與邵武黃氏,是當今世界黃氏人口最枝繁葉茂的兩大分支,而邵武峭山公黃氏現今人口超過千萬,是華人黃氏第一大家族。

在中華二十四孝故事中,有兩個故事的主角是黃氏族人:第13 孝“扇枕溫衾”,講的是江夏黃氏始祖黃香(湖北人)的故事;第24 孝“滌親溺器”,講的是江夏黃氏的大分支之一,金華黃氏的後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黃庭堅(江西人)的故事。

說明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黃氏是最講孝道的姓氏之一。

那麼黃氏是如何起源的呢?讓我們從中國上古時期說起。

一、上古時期從黃帝開始的帝位傳遞

中華民族文字最早是商朝出現的甲骨文,商之前的夏,及夏之前的上古原始社會,資訊無法用文字記載(目前考古尚未發現,夏朝及更早時期就有出現文字),只能代代口傳。

雖如此,中華遠古文化的大致脈絡,還是代代傳遞了下來。讓我們在瞭解研究中華上古文化的同時,也得以從中窺視出黃氏是如何起源的。

為說明黃氏的起源,及黃氏古先祖的遞延順序,就有必要先了解從黃帝開始到夏·啟這段時期的帝王(中華總部落首領)的遞延歷史。

相傳黃帝協助炎帝打敗蚩尤後,黃帝又打敗了炎帝,成為中華總部落首領,所以當今全體華人都是炎黃子孫。而黃帝姓“姬”,因此“姬”姓為萬姓之祖。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中華始祖軒轅黃帝

黃帝傳位給長子少昊(備註:亦有古書籍記載,黃帝直接傳位給其孫子顓頊),少昊也叫玄囂,號金天氏。

少昊傳位給侄子顓頊(或黃帝直接傳位給孫子顓頊),顓頊號高陽氏,是黃帝二子昌意的兒子。

顓頊傳位給侄子帝嚳,帝嚳號高辛氏,是昌意三子橋極之子。

帝嚳傳位給長子帝摯,但帝摯為政不善讓位給帝嚳四子堯。

堯因長子丹朱不孝,指定下屬的虞氏部落首領舜,即姚重華為繼承人,並將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堯去世後,舜仍讓丹朱繼位,自己為堯守孝三年,三年後丹朱為政不善,還位給舜。

因禹治水有功,舜指定禹在自己去世後繼位。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黃氏三世祖顓頊帝

禹的兒子啟繼位後,建立了夏朝,中國上古時代部落聯盟的禪讓制(原始社會)結束,開始進入中央集權的奴隸社會,國家出現了。

圖示為:

黃帝——少昊(黃帝長子)——顓頊(少昊侄子,黃帝二子昌意兒子)——帝嚳(顓頊侄子,昌意三子橋極之子)——帝摯(帝嚳長子,為政不善,讓位給堯)——堯(帝嚳四子)——丹朱(堯長子,不孝,堯指定舜繼位,但舜先給堯守孝三年,這三年還是丹朱繼位)——舜(三年後丹朱還位於舜)——禹(治水有功,被舜指定繼位)——啟(禹長子,建立夏朝即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禪讓制的原始社會結束,開始採用世襲制繼位的奴隸社會)。

二、上古時期黃氏的祖先及古黃國的建立、黃氏的出現

1

、上古時期黃氏的祖先

我們看下圖,是目前全國各地主要黃氏族譜記載的,其古先祖名字及遞延順序: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全國各主要黃氏族譜記載的祖先及遞延順

從上圖看出,當今全國各地大部分黃氏族譜,都記載黃帝、昌意、顓頊為最早的前三世黃氏祖先,第十一世以南陸居多,第十二世大多為嘉,第十三世大多為奇,第十四世最和勖各半,第十五世大多為舒。

而第四世至第十世之間,不同的黃氏族譜,記載的差異非常大。

在舜帝時期,黃氏的古先祖,

《通志·氏族略》

及《元和姓纂》記載說是陸終,而《史記·秦本紀》及

《竹書紀年》

記載說是伯益,協助大禹治水做出了卓越貢獻,舜帝賜其贏姓,並把自己姚姓女兒嫁給了他(舜帝姓姚名重華)。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傳說中的黃氏古先祖陸終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傳說中的黃氏古先祖伯益

2

、古黃國的建立、黃氏的出現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黃氏古先祖協助大禹治水

舜之後,禹繼位。

禹要把帝位傳給黃氏古先祖伯益(亦說是陸終),但禹去世後伯益替禹守孝三年,讓禹的長子啟繼位。

啟繼位三年後,未還位給伯益,反而在繼位第六年的時候,因懼怕伯益的才能而殺了伯益。又因伯益家族十分繁榮,為了安撫伯益部落,啟厚葬了伯益,並封黃國給

伯益兒子大廉(亦說是陸終二子南陸)

,國都位於今河南省潢川縣

隆古鄉

,為夏(亦為後面商、周)的子國。

黃國大約是黃氏的第十一世(不同族譜記載的有差異)左右的古先祖時期建立的,此黃國也叫潢川之黃。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傳說中的黃氏古先祖大廉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傳說中的黃氏古先祖南陸

按照

《史記·黃國故城志》

等史籍記載,黃國是贏姓伯益長子大廉,於公元前2148年春(換算出來的時間)建立的,定都光州(今河南潢川)。

但也有史籍記載,黃國是贏姓陸終二子南陸建立的,當今全國各地黃氏族譜,多數認為是陸終之後南陸建立的黃國。

實際上,

目前華人黃氏流傳的“黃國”是由誰建立的傳說或族譜記載,有15個版本之多,比較被大多數黃氏接受的,是上述伯益長子大廉或陸終二子南陸建立的這兩種說法。

要注意的是,在黃國從公元前2148年夏·啟時期被建立開始,到

公元前648年東周春秋時期被楚國吞併

的大約1500年時間裡,黃氏古祖先雖居住在古黃國裡但並不姓黃(有出土文物顯示,他們此時姓贏),而是古黃國被楚國吞併後,國人四處逃散,為了紀念故宇,古先祖以國號為姓,“黃”姓才開始出現的。

也就是說,“黃”姓是在公元前648年東周春秋時期古黃國被楚國吞併後,才出現的。

3

、從已出土的古黃國的考古文物看,古黃國的人姓“贏”,並不姓“黃”

有人認為,古黃國沒有被楚吞併之前,古黃國的人就開始姓黃了,其依據是考古發現的文物中,有出現“黃”字。

而實際上,考古發現的文物中出現的“黃”字,意思是表示“黃國”,而不是姓氏。

在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城西北隆古鄉的原黃國故都(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古黃國管轄的區域內,今已出土文物458件。

目前發現的有關古黃國的比較著名的考古文物有:

1)、民國時期

在河南潢川

出土的一件青銅器,刻有銘文

“唯黃孫子傒君叔單自作鼎,其萬年無疆,子孫永寶用享”

,被郭沫若收錄到《兩週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一文。這就是中國著名的

“叔單鼎”

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叔單鼎”曾作為中國青銅器之代表,參加在英國倫敦舉辦的展覽會,由英國巡洋艦薩福克號押送至倫敦。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銘文中,“黃”是指黃國

而不是姓氏

,“孫”是指黃國國君的孫子,“子”是指子爵(周朝時期,黃國為周朝子爵國),“傒”是指古黃國內的一塊地域,“叔單”是人名,黃國國君把“傒”地封給他的孫子“叔單”,所以在銘文裡“叔單”就被稱為“傒君”。

這個青銅器

上刻的字,不能作為古黃國的人已經姓黃的證據

2)、1972年在湖北隨縣(屬於東周春秋時期跟古黃國同時存在的古曾國的地域)出土了一件古曾國的青銅器,刻有銘文“黃季作季贏寶鼎,其萬年子孫永寶用享”。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銘文中,“黃”是指黃國而不是姓氏,“季”是指這個國君的人名,“贏”就是指這個國君的姓氏了。據考古專家認證,這個青銅器,是古黃國國君贏季,嫁女兒到古曾國時候的陪嫁品,該女去世後這個陪嫁品隨之入葬。

這個青銅器上刻的字,證明古黃國的人姓“贏”而不是“黃”。

同時證明,古黃貴與古曾國相互聯姻(注:目前學術界有兩種不同觀點,一派認為古曾國就是古隨國,另一派則認為古曾國是不同於古隨國而獨立存在的小國。但古曾國與古隨國的國君,都姓姬)。

3)、1975年在河南潢川出土的一件青銅器,刻

有銘文“

……

黃孫須頸子伯(有些文獻“伯”寫“白”)亞臣自作

……

眉壽萬年無疆子孫永寶是尚”。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銘文中,“黃”是指黃國而不是姓氏,“須頸”是指古黃國內的一塊地域,“子”是指子爵,“伯”是人名,“亞臣”是古人的字號。整句話意思是:黃國子孫,名“伯”,字“亞臣”,被授予封地“須頸”。

這個青銅器上刻的字,不能作為古黃國的人已經姓黃的證據。

4)、1983年在河南光山縣(屬於古黃國地域)發現古黃國國君“孟”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青銅器中,刻有銘文“黃君孟自作

……

永寶”;及“黃子作黃夫人孟姬

……

永寶”。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銘文中,“黃君”是指黃國的國君,而不是姓氏,“孟姬”是指黃國國君孟的夫人,姓“姬”。

這個青銅器上刻的字,不能作為古黃國的人已經姓黃的證據。同時證明,古黃貴與古隨國相互聯姻,因為古隨國姓“姬”,而且《左傳》中有記載黃國、隨國之間的密切關係。

因此,從以上1)~4)已出土的古黃國主要文物可以看出,生活在古黃國裡的黃氏祖先,還不姓“黃”,而是姓“贏”。

《後漢書·郡國志》

也記載:“戈陽侯國,有黃亭,故黃國,贏姓”。

以上這些事實都說明,古黃國在東周的春秋時期被楚國吞併後,國人以國號為姓,“黃”姓才開始出現。當然,“黃”只能算“氏”而不是“姓”。

4、中國姓氏的由來

姓起源於母系社會,是一個氏族(部落)的標誌。

到了父系社會,由於子孫繁衍,氏族(部落)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

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姓用來區別不同的家族,氏用來區別同一家族子孫的不同支系。

戰國時期姓氏制度開始發生變化,秦末大亂後,姓與氏逐漸融合,漢代開始不再嚴格區分姓與氏,都稱為姓。到了今天,姓與氏已經完全融為一體了。

遠古父系社會,子可以隨父姓,也可以被賜姓或者自己定一個姓。比如黃帝本姓公孫,後自己改姓姬(所以說姬姓為萬姓之祖),其長子少昊,被黃帝賜姓己,後自己改姓贏,也就是黃氏古先祖被舜帝賜的姓,舜帝同時讓黃氏古先祖做了原來少昊贏姓部落的首領,所以有些黃氏族譜記載,少昊是黃氏的上古祖先。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古黃國紀念堂

從以上姓氏分析可以看出,黃,是東周春秋時期黃國被楚滅後出現的,從贏姓分支出來的氏,而不是姓。

實際上,從贏姓分支出來的氏,有十四支,黃氏只是其中的一支。因此,被舜帝賜贏姓的伯益(或說陸終),是中華民族十四支氏的共同祖先。

5、傳說中的其他古黃國

除了上述潢川之黃,據《循甲開山圖》、《楚滅國研究》等記載,上古時期,還有汾水之黃,位於今山西省汾水一帶;及漢東之黃(也有人稱之為“西黃”),位於今湖北省鍾祥縣與京山縣各部分鄉鎮。

相傳少昊的後裔臺駘,被顓頊帝派往山西治理汾河,臺駘的後裔就在汾河流域建立起了黃國,到了東周春秋時期被晉國吞滅,國人以國號為姓散居四方。此後,這支黃氏的一些人,就在晉國做官任職,如晉國貴族大臣黃淵,就是這支黃氏的後裔。 現雲南等地極少數黃氏,尊黃淵為祖先。

但這支黃氏,載於典籍史書的人物僅見黃淵一人。國滅後,人丁日見衰落,如今幾乎消失。

而漢東之黃,建立者不詳,但跟潢川之黃一樣,也是在東周春秋時被楚國滅,國人以國號為姓四處逃散,這支漢東之黃跟汾水之黃一樣,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惟潢川之黃,子孫人丁興旺,故當今天下黃氏,都公認祖根在河南潢川。

歷史上也有其他姓氏的後裔,由於各種原因,改姓黃氏,但這不是主流。

備註:目前有學者認為,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個甚至三個黃國,有史籍記載汾水之黃是在潢川之黃被楚國吞併107年之後的公元前541年被晉國吞併的,因此,所謂的汾水之黃、漢東之黃(西黃),有可能是潢川之黃被楚國吞併後逃散的黃國後裔建立的,但現已無從考證。

三、伯益和陸終,誰才是黃氏真正的祖先?

前文已敘述,黃國(黃氏)的起源,有兩種傳說,一說為伯益

之後(主要指長子大廉,但也有說是他的其他兒子)

建立了黃國;一說為陸終之後(主要指二子南陸,但也有說是他的其他兒子)建立了黃國。而現今全國各地的黃氏族譜的記載中,以陸終二子南陸建立黃國之說者居多。

但真實情況,黃氏果真是陸終之後嗎?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1、官方史籍記載

事實上,東漢之前的官方史籍記載,大多認為黃氏為伯益之後;南北朝之後,才開始有官方史籍記載,黃氏為陸終之後。

下面分別列出記載黃氏為伯益之後的史籍,及記載黃氏為陸終之後的史籍(篇幅所限,史籍記載的文字內容略)。

1)、

記載黃氏為伯益之後的史籍有:

東周時期晉國與魏國史官的《竹書紀年》、司馬遷

的《史記

·

秦本紀》及《史記·黃國故城志》、《漢書地理志》、東漢王符的《潛伏輪·志氏篇》、東漢蔡邕的《蔡中郎集》之《漢交趾都尉胡夫人黃氏神誥》、《後漢書·郡國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等。

2)、記載黃氏為陸終之後的史籍有: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王儉的《姓譜》、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籑》、北宋初成書的《百家姓》、北宋時期的《廣韻》、南宋鄭樵的《通志

·

氏族略》、南宋朱熹的《莆田黃氏祠堂記》、明朝宋濂的《西甌黃氏家碟記》、明朝凌迪知的《萬姓統譜》等。

從以上列出的史籍可以看出,在官方史籍中,是先記載黃氏為伯益之後的。

2、黃氏為伯益之後的傳說

據何光嶽的《東夷源流史·黃國的來源和遷徙》記載,在古代內蒙古東部,遼河西源的西拉木倫河流域,生活著一支叫“黃夷”的部落,他們是當今“黃”姓人士最早的祖先,後遷入今山東東部地區,加入了黃帝長子少昊(也叫玄囂,號金天氏)的東夷大部落,成為東夷大部落總共九夷中的一支,被稱為“黃夷”部落,並與少昊部落的人通婚,成為跟黃帝長子少昊之間有血緣關係的一族。

後來,黃帝二子昌意的兒子顓頊(三皇五帝之一)帶著自已的部落也遷到少昊的山東區域,成為東夷大部落的一員,並輔佐少昊管理東夷大部落,少昊去世後,顓頊接管了整個東夷大部落,包括“黃夷”部落,並與“黃夷”部落通婚。

黃帝與少昊都去世後,顓頊成為中華總部落首領,帶著東夷大部落的人,遷回河南中原地區,“黃夷”部落的人也一起遷到了中原。

據司馬遷的

《史記

·

秦本紀》記載:“

……

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即:皋陶),大業取(即:娶)少典之子(即:女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即:伯益),與禹平水土(即:助大禹治水),……帝舜……乃妻之姚姓之玉女(指:舜帝姚姓的女兒給大費為妻),大費拜授,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伯翳(即:伯益),舜賜姓贏氏”。

這段古文的大致意思是:顓頊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吞下玄鳥送來的卵後,生下大業(也叫皋陶),大業娶了一個叫女華的女子,生下大費(也叫伯益或者伯翳),伯益助大禹治水成功,獲得舜帝的賞識重用(大禹治水時候,舜帝還在世),舜帝將自已姚姓的女兒(舜帝姓姚)嫁給伯益,後來伯益還幫舜帝馴服鳥獸,舜帝賜伯益“贏”姓。

司馬遷的這段古文中,以“玄鳥隕卵”的神話,隱去了大業(也叫皋陶)父親的身份,讓後人只知道大業的母親,是顓頊帝的孫女,叫女修。

那麼大業的父親到底是誰呢?一般認為,是早已跟黃帝長子少昊部落通婚多年,血緣融為一體的“黃夷”部落的人,也可以說,是黃帝長子少昊的後裔。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所以,大業(也叫皋陶),及其子大費(也叫伯益),既有黃帝長子少昊的血緣,也有黃帝孫子顓頊帝的血緣,但顓頊帝是大業的外曾祖父,少昊才是大業的直系祖先。

因此,以伯益(不是陸終)為祖先的黃氏族譜,既有記載以黃帝-少昊為最初始祖的,也有記載以黃帝-昌意-顓頊為最初始祖的。

3、黃氏為陸終之後的傳說

司馬遷的

另外一篇文章《史記·楚世家》

記載:“……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其弟吳回。

……

吳回生陸終”。

這段古文大致意思是:顓頊帝,也叫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高陽生的兒子,叫稱,稱生的兒子,叫卷章(也叫老童),卷章生的兒子,叫重黎,吳回是重黎的弟弟,吳回生的兒子,叫陸終。

備註:另有一種傳說,重黎其實是兩個人,一個叫重,一個叫黎。先秦典籍《國語·楚語》記載,重,是掌管木的官,後來負責觀測南方天象;而黎是掌管火的官,後來負責管理民間事務。

《山海經》記載,卷章(即:老童)生的兒子,叫黎(不是重黎),而重,是黃帝長子少昊的後裔,黎與重兩支部落融合在一起,產生一個新的部落首領,叫重黎,這個重黎的弟弟,叫吳回。

前述已說過,顓頊帝把帝位(中華部落總首領)傳給了侄子帝嚳,而不是自已的兒子,因此,顓頊帝的兒子,稱,及其後裔,卷章、重黎、吳回、陸終……,都淪為臣民。

重黎因為具有掌控與傳播火的技能,給天下帶去溫暖與光明,因此被帝嚳賜予“祝融”(即:光明之神)的稱號。

但重黎在一次作戰中失利被帝嚳殺害,帝嚳轉封重黎的弟弟吳回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在很多黃氏族譜中,陸終助大禹治水有功,其後被封黃國於潢川。

中華黃氏史(一)黃氏的起源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不但記載了伯益世系的傳遞關係,而且明確指出,伯益是黃氏的祖先;但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只記載了陸終的世系的傳遞關係,但沒有說,陸終是黃氏的祖先。說陸終是黃氏祖先的官方史籍,出現在南北朝之後,及大部分黃氏族譜中。

根據以上分析,伯益,是少昊的直系後裔,是少昊的第七世孫,同時顓頊帝的孫女,女修,是伯益的祖母即伯益同時是顓頊帝的第五世外玄孫;而陸終,是顓頊帝的直系後裔,是顓頊帝的第五世孫。

有些黃氏族譜,把陸終當做是伯益的祖先,或者把伯益當做是陸終的祖先,都是錯誤的,因為根據上述分析,伯益與陸終之間,沒有直系血緣關係。

前述已說過, “黃國”是由誰建立的,目前華人黃氏流傳的傳說及各地黃氏族譜的各種記載,有15個版本之多,比較被大多數黃氏接受的,是上述伯益長子大廉或陸終二子南陸建立的說法。

但司馬遷的

《史記·楚世家》

記載:“……陸終生子六人,……,其長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裡面並沒有“南陸”的名字。

但很多黃氏族譜,又記載南陸為陸終二子,並被授封於潢川的黃國。為什麼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中,陸終六子都沒有出現南陸的名字,但許多黃氏族譜卻記載南陸為陸終二子,並建立了黃國,現已不得而知。

黃氏的祖先,到底是早期官方史籍記載的伯益,還是南北朝之後官方史籍才開始記載,並在全國各地大多數族譜中也同時記載的陸終,還有待後人考證。

下一篇,將介紹:

中華黃氏史(二)黃氏的興衰與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