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軍教授對氫氣醫學最新想法(2021)

最近本人和一些有國外研發經驗的企業老總交流,探討了氫氣醫學目前面臨的困難和企業學術合作的有關問題。其中有幾個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是比較敏感的話題,幾乎都有不同看法,這裡記錄下來,供大家評平。

一、臨床試驗和應用的關係。

效應和效益不是一回事,但是必須考慮的問題。臨床試驗一定是最重要的效應證據,也是獲取臨床應用許可的必由之路,但是臨床效果並不是臨床應用的唯一因素,商業經濟因素也是臨床應用的重要原因,雖然醫療本不該講經濟效益,但沒有經濟效益的醫療技術不太可能被醫療系統接受和認可,如何解決效益和效應這個矛盾,是產業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不少學者認為,氫氣醫學一定要走臨床應用的路線,我不能認可,當然也不能絕對否定,結論只能靠未來的發展來判斷。我個人的一貫看法是,氫氣臨床試驗是證明氫氣效應的重點證據,也是獲得臨床許可的途徑。但氫氣的應用場景似乎不是醫療系統,而主戰場可能是居家和社群。這主要是因為氫氣對人安全,氫氣經濟方便,不需要過於專業的條件,幾乎人人皆可使用。當然在細節方面,如高濃度氫氣吸入應該限制在醫療機構,小流量吸入和氫水產品主要是家用。

二、氫氣使用方法的問題。

氫氣的使用方法已經有很多,最常用的如氫氣吸入、氫水飲用、氫水洗澡、口服氫膠囊氫片等,這些方法都已經有許多家相應產品,相互之間有競爭也有合作,總體上比較良性。

在氫氣吸入方面,氫氧混合氣吸入和純氫氣吸入存在比較大爭議。這本來不應該是爭議的問題,之所以爭議比較多,除了學術角度不同,主要受經濟或產品因素影響,總體上是誰有什麼型別產品就說什麼型別的好。這顯然不是合適的態度。

氫氣吸入方法在學術上並沒有定論。氫氣的劑量效應關係都沒有確定,在這種情況下聲稱那種方式好壞並不嚴肅認真。當然這個問題是可以討論的。我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是,並沒有說那種方法更好,其實是各有優勢。純氫氣如果供氣量過多會導致缺氧,所以氫氣劑量不能太高。但沒有氧氣

純氫氣

不會燃燒,所以裝置的安全性更高。氫氧混合氣不會有缺氧問題,因此吸入氫氣分壓可以比較高,但這種方式吸入的氣體燃燒爆炸風險非常高,必須有絕對可靠的安全保證,否則為了單純追求高劑量,降低安全性的要求,其實是違犯醫藥領域對安全性潔癖的一般原則。氫氣的人體安全性比較高,但並不是絕對的。少數人可能會對氫氣過於敏感,氫氣分壓增加,過度敏感個體發生意外的風險也一定很高。

氫氣醫學是一個新興領域,經不起意外風險,因此我們應該對任何風險都要保持高度謹慎。正如某位高人說的,如有可能一定會發生。一旦出現了黑天鵝,再後悔就晚了。

三、學術和產業關係問題。

學術和產業如何合作?氫氣醫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了學術和產業的互動,因此這是個重要問題,也是個敏感話題。具體來說就是學術和產業如何合作,產業如何給學術支援,學術如何協助產業發展。並不是拿點經費,做點文章,這麼簡單的事情。

學術研究有兩種型別,一種是興趣驅動,一種是應用驅動。興趣驅動主要是為解釋某種未知道理,例如氫氣作為的分子機制,如果從分子層面或化學反應的層面上把氫氣效應解釋清楚,因為把一個人類不理解的現象說清楚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境界。應用驅動的研究就是為了有應用價值,例如我們要用臨床研究證明氫氣對什麼疾病具有治療作用,這種治療作用是否具有實用價值,能否代替過去的治療方法,或提供過去無法治療疾病的治療工具,使用氫氣的可行方法,氫氣的有效劑量等問題。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都需要經費和條件,一般來說,在沒有取得理想經濟效應的時期,且沒有長遠眼光的投資者的情況下,理論研究很難獲得來自企業和投資人的研究經費支援,因此理論研究的合理途徑是申請國家的研究經費。而應用性研究則能帶來預期可能的效益,比較容易獲得來自企業的資助。

但是許多人並不理解研究型別,所謂外行看熱鬧,似乎做一個動物模型就等於臨床研究一樣。在目前情況下,企業可以適當支援一些相對前沿的研究,例如對某種重要疾病的作用,可以先從動物模型開始,儘量全面系統開展研究,不要以發表論文為主要目標,要以明確效應為重點,為將來開展臨床研究提供堅實基礎。

如果單純為抬高形象,增加知名度,餘錢多的

企業

支援支援學術研究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往往能皆大歡喜。雖然單純學術研究並不是可以給人使用的證據標準,但宣傳學術研究成果和內容不過分,比較容易讓民眾接受。但是這種形象宣傳代替不了本質,就是產品是醫療許可和普通健康功能完全不在一個層次,產品要獲得更高級別的認可,獲得醫療機構的許可是最重要途徑,沒有其他捷徑,這在企業和學術的關係中也需要擺正的問題。任何不以申報臨床許可證為目的的研究都需要考慮清楚,自己到底是為了名聲還是為了產品檔次。

申報醫療器械證書,主體是企業,不是學術機構,除非學術機構也是共同的研發參與者。一般來說,尋求和學術界合作,往往是利用學者和學術機構的學術影響,擴大產品的知名度,但對於產品本身來說,學術界主要是對於研究方向把握和研究專案實施方面有比較大作用,但不一定能提供多少技術支援,一般沒有技術上的特別幫助。另外,國際學術界對於參與產品開發的學術研究和學者是非常嚴肅謹慎的,需要提供利益相關的說明,主要是避免產業對學術的綁架。這一點雖然國內不夠強調,但將來一定會重視,也需要大家認真考慮。

孫學軍教授對氫氣醫學最新想法(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