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前幾天看到有人在QQ群裡問大家,臺灣人能看懂簡體字嗎?這個問題我覺得大部分人都能回答的出來,現在兩岸交流比較密切了,經常有臺灣的朋友來大陸工作或者旅遊,也沒有聽說過哪個臺灣人來之前還要專的學習簡體中文的。而且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去臺灣香港的論壇發帖,用簡體字他們也一樣能很好的和你交流。這是因為我們現行的這套簡體中文其實並不全是簡化字,很多字是沒有變化的。我們平時閱讀繁體字的文章,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所以即使有幾個不認識的繁體字,透過上下文的意思也能輕鬆的理解閱讀。

但是文字閱讀和書寫確實是兩個概念,讓我們寫繁體中文,我覺得除了個別一些喜歡書法創作的,沒有幾個人能知道怎麼寫。但是臺灣人寫簡體卻和我們不太一樣,很多臺灣人日常也習慣寫一些簡體字,因為打字和書寫不一樣,寫字的話,簡體畢竟是比繁體方便多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但是很多人也要問了,臺灣人又是從哪學會的書寫簡體字呢?他們那邊不是一直學的都是繁體字嗎?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臺灣蔡姓領導寫的簡體字

說到這個話題就有必要說一下我們漢字的歷史了,漢字現在我們發現最早的是商朝時候的甲骨文,到後來演變為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在後來繼續進化成篆書,這個些古文字,尤其是篆書我們現在也能在一些書法作品中見到,篆書大家可以搜尋來看一下,書寫起來非常之複雜麻煩。到後來又逐漸的在歷史的發展中進化出了更容易書寫的隸書,楷書等等。可以看到不是僅僅在現代,古代漢字也是處在一個不斷簡化書寫的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肯定是越來越方便人們書寫,方便知識的傳播。這是一個不能改變的趨勢。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篆書你認得幾個?

很多人認為臺灣人或者香港人不瞭解簡體字,這都是犯了一個認識上的錯誤,認為簡體字是在建國後才開始在大陸發明推廣的。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簡體字的出現由來已久,只不過是建國以後我們以官方的形式推進了漢字往簡體字方面整體的快速改變。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豐子愷先生推廣簡體字的漫畫

遠的歷史先不說,近代從太平天國開始,一直到民國,政府和民間都在逐步的推廣簡體字,只不過這樣的過程是比較緩和緩慢的,由於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所以並沒有強制推行,也是給人們自由選擇簡體字和繁體字。這就和文言文逐步轉化為白話文的情況差不多。只不過簡體字轉換較慢還是沒有成為主流,繁體字一直還是佔有主要的地位。

所以當你看到民國時期甚至晚清的人寫出簡體字的時候不要大驚小怪驚呼穿越。那個年代寫簡體字已經是很正常了。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民國時期推廣的簡體字

有學者對《簡化字總表》做過一個統計,其中常用的500多個字中,建國後或者解放區時候才出現的只佔20%,剩下80%都是建國前就已經出現使用了。按年代分,

先秦時期就出現的有68個,秦漢時期出現的有96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有32個,隋唐五代出現的有29個,宋遼金元出現的有82個,明清53個,民國60個

可見大部分簡化字都是歷史上就已經出現很長時間的了,並不是我們建國後的發明創造。所以你應該就很容易理解臺灣人為什麼能書寫簡化字了吧。

實際上正如我前面也說過的,

古代漢字的發展也是一個逐漸簡化方便書寫學習和傳播的趨勢,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選擇,

並不是如很多人所說的我們現在使用簡化字就是拋棄了傳統的中國文化,而恰恰相反,這正是從古代一直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發展趨勢。文化總是要隨著時代一起發展演化。文字總是要適應社會生活需要。

各種文字其實都在書法藝術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而社會生活的實用文字確實需要簡化。

如果說拋棄文化,那寫繁體字也是對更早的文字文化的拋棄,不如回去寫甲骨文好了。

臺灣人為什麼也會寫簡體字?

甲骨文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