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任何一朝的開國戰爭中,必然少不了一戰定乾坤的關鍵性戰役,比如周朝的牧野之戰,西漢的垓下之戰。這種事關生死存亡的大戰,往往規模很大,烈度很高,傷亡慘重。

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大唐開國的河東之戰,就是雙方力量逆轉的關鍵之戰,戰後的唐軍,軍隊規模從三萬人增加到十幾萬,關中士庶歸心,各派武裝紛紛來投。唐軍從蒲津關跨入關中,抵達長安城下,一仗未打,人數滾雪球般達到二十多萬。

可以說,河東之戰摧毀了隋朝的政治基礎,李淵成了關中勢力選擇的唯一目標。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場關鍵性的戰鬥居然很不“上道”,雙方僅僅在黃河西岸,爆發了一次數千人的“摩擦”,然後李淵就擺了一張椅子,坐在那裡忙著收納投名狀,而隋軍主帥屈突通則被擠壓到黃河南岸的潼關,與唐軍偏師“對視”。

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當李淵攻破長安,將小傀儡楊侑推上皇位的時候,屈突通依然“頑強”地與唐軍大眼瞪小眼。打個比方吧,領導都被人毆死了,保鏢竟然在一旁被對方的小嘍囉吸引,全然忘記了自己是幹嘛的。

所以,這場大唐開國的定鼎之戰實在有點拿不出手,勝得讓唐軍都覺得太無趣。

當然,作為河東防線的主帥,屈突通要對此負主要責任,他一系列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騷操作,幾乎將河東拱手讓給了唐軍。

失誤一:不能與宋老生呼應,被唐軍各個擊破

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從李淵起兵的晉陽,到目的地長安,沿途要跨越重重關隘,唐軍僅有三萬人,難度不小。為了加固防線,代王楊侑又打出兩張王炸:宋老生駐守霍邑,將防線直接放到唐軍的家門口;屈突通駐防河東,掐死唐軍入關的咽喉要道。

從戰術上講,楊侑這麼安排針對性非常強,可謂切中要害。宋老生在北,屈突通在南,唐軍攻打霍邑之時,只要屈突通稍稍策應,估計李淵會愁得撞牆。

可事實上,總指揮屈突通根本沒做這個安排,結果宋老生“孤獨等死”。霍邑失守,唐軍長驅南下直逼河東,隋軍的組合拳硬打成了單挑。

失誤二:龜縮河東城,導致黃河防線形同虛設

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當唐軍旋風般抵達河東郡時驚喜地發現,屈突通又給他們送了一個大禮包,隋軍居然老老實實地呆在黃河東岸的河東城裡“打麻將”,沿途無一兵一卒阻攔。

那還客氣啥,李淵一聲令下,唐軍直接把隊伍拉到河東北面百里外的汾陰,扯起大旗鑼鼓喧天開聯歡會。

跟誰開聯歡會?一個叫“孫華”的小年輕、大款爺,也是一個悍匪!大業十三年的隋朝,已經是天下大亂,關中賊盜橫行,這位孫華拉了一票人馬,四處劫掠,隊伍迅速擴充套件到數千人,手上劫掠來的財寶無數。

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得到李淵來到河東的訊息,孫華立刻率部歸降,還拉來多股遊散武裝。那幾天李淵樂得合不攏嘴,只要黃河上有隊伍過來,他就知道又有人給自己送大禮來了。

孫華等人的歸降,讓李淵人多了,錢多了,船也多了。六天後,他一聲令下,由孫華帶頭,王長諧、劉弘基、陳演壽等將領率六千人馬先期渡河,搶佔了黃河西岸的梁山。

屈突通在幹嘛?他在等唐軍攻打河東!

原來屈突通認為,唐軍要想突破黃河,肯定要先拿下河東城,否則會遭到前後夾擊。野戰不是屈突通的特長,所以他乾脆龜縮在城裡等唐軍來打,反正你拿不下我就不敢過河向關中挺進。

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事實上唐軍一開始確實如屈突通所料,企圖攻克河東。試探性的進攻後,唐軍發現要想拿下河東非得崩掉幾顆牙不可。

屈突通也曾經派部下桑顯和,悄然過河襲擊西岸的王長諧,卻被孫華從背後狠敲一把,又灰溜溜龜縮回去。偷襲不成,屈突通仗著城池高大,安心地關門睡覺,全然不顧黃河防線已經洞開。

雙方僵持了半個月,唐軍終於統一的意見:留少量人馬圍困河東,餘部直奔關中。

失誤三:詭異的出武關救援長安之舉,形同逃竄

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當唐軍浩浩蕩蕩渡過黃河,絕塵而去的時候,屈突通傻了:怎麼不按理出牌呢?你們還沒攻克河東,怎麼就違規去關中了呢?

眼看領導要遭群毆,屈突通再也坐不住了,蒲津關被唐軍佔領,從背後追擊唐軍的計劃泡湯了,該怎麼辦呢?他腦洞大開:乾脆向南渡河,從潼關一路南下,繞行武關,經藍田入關中救長安。

一看地圖就知道,河東在長安東北方向,武關在長安東南方向,從河東到武關,相當於一次大迂迴,要多跑出去500裡。問題是,數萬人穿越秦嶺,行動失去了隱秘性,唐軍可能坐視不理嗎?

所以,怎麼看都感覺屈突通不是去迂迴救急,而是逃跑。事實上,在《隋書》裡乾脆就說屈突通是“南逃”。

果然,屈突通剛渡過黃河,就被劉文靜攔截在了潼關。潼關太重要了,不光是關中門戶,西邊的華陰還是糧食儲備倉。巧極了,華陰縣令叫李孝常,李淵的族弟,他早早地配合唐軍,佔了華陰,以及潼關的南城。

屈突通與唐軍再次對峙,大眼瞪小眼一個月,寸步難行,一直等到關中出來訊息:長安丟了,李淵已經強迫楊侑穿上了龍袍。

到這時候,屈突通似乎才清醒,他令桑顯和對劉文靜發動進攻。桑顯和表現上佳,連破唐軍兩柵。眼看最後一柵就要被攻破,大夥兒累得呼哧帶喘,桑顯和心疼將士們:先吃飯,吃飽喝足再幹他們!

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正當隋軍忙著填肚皮時,情形瞬間逆轉,三柵唐軍利用這個空擋重新修好防禦工事,原先打散的遊軍,在外圍聚集對隋軍發起了衝擊。劉文靜大喜,他一聲令下,三柵唐軍配合遊軍內外夾攻,把隋軍衝得稀里嘩啦,桑顯和所部全軍覆沒!

原本設定的八百里大迂迴,結果八里地都沒跑出去,就輸得一塌糊塗。

失誤四:留桑顯和守潼關,自己卻逃往洛陽

隋軍內部軍心搖動,有人勸他投降,屈突通嚎啕大哭,發誓要以死報國。他再次做出一個錯誤的決定:向東去洛陽,投奔越王楊侗,潼關留給桑顯和鎮守。

屈突通前腳走,桑顯和後腳就向唐軍舉了白旗!

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要是我是桑顯和就會責問屈突通:為什麼留下來鎮守潼關的是我?困難時期領導要帶頭嘛,你跑了讓兄弟們當替死鬼算咋回事?

桑顯和調轉槍口,領著唐軍一路追擊屈突通。屈突通眼看身邊的人全都放下了武器,無路可走的他,對江都方向三拜:

“臣力盡兵敗,沒有辜負陛下,天地神祇,實所鑑察。”

俺老屈突盡力了,別怪我啊,轉身他向唐軍投降了。

屈突通投降唐軍後,長期追隨李世民征戰,立下汗馬功勞,又在玄武門事變中堅定地支援李世民,後來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榜單第十二位。

本文無意於貶低屈突通,事實上屈突通在河東保衛戰中犯下了一系列錯誤,對黃河防線的丟失責任重大,甚至他對隋朝的忠心,也多少有表演的成分。

一定有人會問:屈突通真的這麼無能嗎?那怎麼解釋他後來的貢獻呢?

有兩個因素,可以解釋屈突通在河東之戰中糟糕的表現。

其一,屈突通性格太過保守持重,缺少決斷力,不適合獨當一面,處理複雜環境下的戰況。

這一點,從屈突通成長的經歷就很容易看出。他曾經參加過兩次重大的軍事行動,一次是剿滅楊玄感叛亂,他與衛文升、宇文述、來護兒一起合圍楊玄感。這一次戰鬥他不是主力,以策應為主。

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一次是平定秦隴一帶的武裝起義,面對這些烏合之眾,他雖未嘗敗績,但也僅僅取得一次重大勝利,原因就是他過於慎重,往往錯失戰機。

河東之戰,屈突通但凡有一點冒險精神,就應該擴大防線,數萬人完全可以分出一部分策應宋老生。唐軍突入河東郡後,他也應該採取更主動的作戰方式,那時候唐軍的兵力並不佔優。

然而他以最保守的方式,固守河東城,讓局勢越來越糟。

其二,屈突通也有自己的無奈,隋朝內部的政治鬥爭,讓他不能安心於軍事。

這一點李淵在抵達汾陰時就點出來了,他說,屈突通數萬人不出戰,說明他內部矛盾很深,很可能指揮不動了。這種狀況讓屈突通左右為難,出戰,內部有意見,不出戰,長安那邊不願意。

李淵的分析有道理嗎?很有道理!屈突通雖然保守,但被唐軍欺負成這樣都不還手,這哪裡是保守?另外,長安城裡的微妙變化,也昭示了隋廷內部的分裂。

長安那邊,楊侑身邊的主要人物有以下三位:刑部尚書、京兆內史兼右侯衛大將軍衛玄;京師留守兼左翊衛將軍陰世師;尚書右司郎兼京兆郡丞骨儀。

凌煙閣功臣屈突通,為何在河東之戰中連出昏招?李淵一語點破玄機

當李淵大軍剛剛抵達河東時,77歲的衛玄突然提出病退,再也不問朝政,關鍵時刻撂挑子。原來衛玄雖然軍功卓著,但貪腐嚴重,被自己的部下骨儀看不起。天竺人骨儀仗著陰世師支援,對衛玄窮追猛打。陰世師又仗著楊侑的信任,死勁排擠衛玄。

李淵作為隋朝的太原留守,對朝廷的內部爭鬥一清二楚,對屈突通遭遇的非軍事因素掣肘,也把握得非常精準。

這就不難理解屈突通不那麼“純”的忠心了,他想盡忠,可複雜的政治鬥爭,早就讓他無所適從,他的忠心如同風中棉絮,無處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