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李白是翰林供奉、學士,還是翰林待詔?翰林院又是什麼機構?

李白名滿天下,被唐玄宗李隆基召見,安排進了翰林院,不久之後又賜金放還。

詩人李白是翰林供奉、學士,還是翰林待詔?翰林院又是什麼機構?

這是李白人生的大事,也是文學史上的大事兒。

語文課上介紹李白的時候,有的老師說他是翰林學士,也有的老師說是翰林待詔,還有的老師說是翰林供奉,種種不同的說法,是不是一回事?

李白究竟是翰林供奉,還是翰林學士?這個問題歷來有爭議。

就像現在許多人搞不清高曉松在哈佛大學的研究員身份一樣,許多古人包括唐朝人,包括李白自己,也犯糊塗。

在《為宋中丞自薦表》一文中,李白自己也曾說得明確:

“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

既然自稱翰林供奉,似乎不是翰林學士。可李白另一篇《漂陽獺水貞義女碑銘並序》,則又說:

“前翰林院內供奉學士隴西李白。”

還有唐代另外四篇李白的碑傳墓誌: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褐記》、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都稱李白翰林學士。

詩人李白是翰林供奉、學士,還是翰林待詔?翰林院又是什麼機構?

那麼,李白在翰林院,究竟是什麼身份?

要搞清楚李白在翰林院的身份地位,先要說說翰林院。

最早有關翰林院的記載,是唐代韋執誼的《翰林院故事》,還有李肇的《翰林志》。

另外《舊唐書·職官二》以及《新唐書·百官一》,也都有相關的記載,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在唐朝,天子所居皇宮的附近,要設一處地方,裡邊駐紮著許多有才能的人,給皇帝做顧問,叫做待詔之士。待詔之士都是專業人才,門類繁多:詞學、經術、合煉、僧道、卜祝、術藝、甚至寫書法和下棋的,各色人等,無所不包。

最開始的時候,待詔之士的工作地點,好像並沒有確切的名字。翰林院的名字是在唐朝開元初之後才有的,有了翰林院,待詔之士就成為翰林待詔。

詩人李白是翰林供奉、學士,還是翰林待詔?翰林院又是什麼機構?

在翰林待詔的各類人選中,文辭之士最受重視。唐玄宗一朝,張說、陸堅、張九齡、徐安貞等人待詔翰林時,地位都很高,遠遠超過其他門類的翰林待詔。客觀上區別的存在,也需要用名稱來區分,唐玄宗於是設立了翰林供奉的職位,把這些文辭之士和其他門類的翰林待詔加以區別,雖然地位不同,名稱也有別,這時候翰林供奉和翰林待詔仍然在一處辦公,上班地點都一樣。

直到開元二十六年,唐玄宗設立了學士院。韋執誼的《翰林院故事》記載說:

“學士院,開元二十六年所置,在翰林院之南,別戶東向。”

學士院和翰林院雖然分開辦公,在業務上有了區別,實際距離還是很近,仍然在同一個院子裡,就像我們現在位於同一棟辦公大樓。

所謂所謂的翰林學士,在本質上依然是翰林供奉,不過離皇帝更近,他們的日常工作是,為帝王掌管機要事務。

翰林待詔、翰林供奉、翰林學士,已經是三個不同的層級。翰林待詔是基礎層級,人數多,門類廣,功能多,為帝王提供的是基本服務,大多時候不參與國家治理。翰林供奉層級高一些,人數少,功能少,它的職能,是和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書敕,有了的政治色彩。學士,則是最高的層級,人數更少,專掌內命,高度參與政治,地位也高出許多。

那麼,學士是否可以稱作翰林學士呢?李肇的《翰林志》雲:

“至德宗以後,翰林始兼學士之名。”

就是說,從唐玄宗設立學士院到唐德宗時期大約五十年間,只有學士之稱,沒有翰林學士的名稱。這個說法的準確性很可疑。

宋朝葉夢得《石林燕語》一書卷七寫到:

“自張垍為學士,始別建學士院於翰林院之南,則與翰林院分而為二,然猶冒翰林之名。蓋唐有弘文館學士、麗正殿學士,故此特以翰林別之。其後遂以名官,訖不可改。然院名至今但云學士,而不冠以翰林,則亦自唐以來沿襲之舊也。”

詩人李白是翰林供奉、學士,還是翰林待詔?翰林院又是什麼機構?

葉夢得認為,翰林院和學士院是分開的,從唐朝到宋朝都是這樣的,自唐至宋皆如此。但學士院的學士,卻被稱為翰林學士,以便與弘文館學士、麗正殿學士相區別。這個說法好像很合理的。

關於翰林院,關於作為解決李白到底是翰林學士、翰林供奉、還是翰林待詔的問題的前提問題,你讀出答案了嗎?

下一篇文章,我們將具體說說,李白這三個職務之間到底是怎麼回事。

立足國學,深耕語文。更多語文學習問題,請關注百家號“人生底色看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