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豹想稱帝,棄劉邦而投靠項羽,結果卻事與願違

魏豹是戰國時期,魏國國君魏湣王的兒子。秦末時參加了反秦的起義軍,後來秦將章邯攻魏,使得魏豹逃亡,並向楚懷王借兵,攻下魏地二十多座城,自立為魏王。

項羽大封諸侯後,他投奔了劉邦,但是,不久他又歸順了項羽。這是為什麼呢?魏豹背叛劉邦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因素。

魏豹想稱帝,棄劉邦而投靠項羽,結果卻事與願違

1、被迫投奔劉邦

魏豹投奔劉邦是由於形勢所迫,不得已的行為,所以投奔劉邦是臨時性的想法,並沒有做長久打算。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魏豹是魏國的王室後裔,秦末時他和他的哥哥魏咎參加了反秦起義軍,在奪得魏國的舊地後,陳勝封魏咎為魏王。

不久,秦將章邯打敗了陳勝,魏咎自殺了。魏豹此時很單薄,實力已經大損,但他並沒有放棄,靠他自己肯定是不可能恢復實力的。怎麼辦呢?

魏豹想稱帝,棄劉邦而投靠項羽,結果卻事與願違

於是他投靠了劉邦,藉助劉邦的力量來攻打秦軍。果然很快章邯率領的秦軍就敗下陣來,魏豹也因為有戰功被封為了西魏王,仍然跟隨劉邦。

可以說,魏豹並非真心投靠劉邦,而是因為被章邯的秦軍所敗,沒有了後盾和依靠。而且他還想為他哥哥報仇,就只能藉助劉邦的勢力。所以在形勢的所迫下,魏豹投靠劉邦只是權宜之計。

2、估計錯誤

魏豹投靠項羽的主因是他形勢估計錯誤。秦朝滅亡後,楚漢戰爭開始了,項羽在彭城打敗了劉邦的軍隊,魏豹認為楚軍必勝,漢軍必敗,於是以探親為由,回河東了。

魏豹想稱帝,棄劉邦而投靠項羽,結果卻事與願違

魏豹想等劉邦戰敗後,他就能順利投靠項羽,因為他沒有參與到與項羽的戰爭中,這樣他就能以中立的態度,順利歸附項羽帳下。

我們知道,魏豹的看法是錯的,歷史給出的結果正好與他預計相反。但是當時,項羽的實力比劉邦的強,項羽是輸在了他自己的性格。

而魏豹只是從表面來分析強弱,所以導致了他的誤判。魏豹沒有能全面整體分析戰爭的形勢,導致了他錯誤的選擇。

魏豹想稱帝,棄劉邦而投靠項羽,結果卻事與願違

3、想當皇帝

魏豹投靠項羽其實也不是真心實意,而是想借用項羽的實力,來擴大他自己的勢力,進而實現他的皇帝夢。

魏豹回到河東後,魏豹的岳母請人給魏豹的夫人薄姬看相。相面先生說,薄姬將來生的孩子能當皇帝,魏豹聽後,認為既然孩子是皇帝,那麼父親就是皇帝,因此他認為自己能成為皇帝。

我們知道,薄姬的孩子確實成為了皇帝,這個孩子就是漢文帝,他的父親是劉邦,而不是魏豹。

魏豹想稱帝,棄劉邦而投靠項羽,結果卻事與願違

但此時魏豹認為相面先生說的就是他。他覺得他能當皇帝,為什麼還要跟著劉邦呢?於是就決定背叛劉邦。

魏豹投靠劉邦,後來又投靠項羽,都是臨時性的行為。他真正想的還是另立門戶,統一天下,登基稱帝。

秦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誰都想當皇帝,然而皇帝只有一個,誰能當皇帝呢?當然我們知道,最後劉邦當了皇帝。

魏豹想稱帝,棄劉邦而投靠項羽,結果卻事與願違

劉邦能當皇帝主要是因為他得民心,並且知人善任,有一幫文臣武將幫他。而魏豹呢,並沒有做得民心的事,而是像牆頭草一樣,隨波逐流,誰有優勢,就投靠誰。

魏豹沒有想過如何自己擴大勢力,而總是想利用別人來發展自己。可見他是一個眼光短淺,沒有智慧的人。這樣的人也不可能有成就,夢想也就變成了做夢。

最後,魏豹還是被劉邦打敗了,全家被俘。所以從魏豹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人要有所成就,要靠自己,想靠別人來成就自己,是靠不住的。

成功沒有捷徑,該走的路還得走,該做的事還得做。投機取巧,耍小聰明,終將一事無成,魏豹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參考文獻: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作者介紹:

肖邦:喜歡中國歷史,對歷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透過文字還原歷史的真相,揭開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瞭解歷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圖片:來自網路

往期文章連結:

李左車與韓信對戰,為何後來卻幫韓信收復燕、齊兩國

當初不願效忠朝廷的張昭,成了東吳重臣之後,為何建議投降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