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曾經對漢靈帝與漢桓帝有過這樣一段介紹:“桓帝、靈帝以來,朝政敗壞,賣爵鬻官……天下大亂”,一開篇他們的昏君形象便躍然紙上。

在中學課本中,又知道了春秋時期中原五霸有位叫“齊桓公”的君主,他任用賢能,與宰相管仲一起帶領齊國走向富強,是個明君。那麼為什麼身為明君的齊桓公和作為昏君的漢桓帝兩人的諡號都是“桓”呢?

諡號是古代在一個人死後,用一個字來評價此人生前功過的方式。諡號一般共有幾十個字,記載於《周書》之中。它誕生於周朝初期,分為美諡、平諡、惡諡三種。

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而“桓”這個字意為:開闢疆土能慎重行事又能勉勵民眾。

從人們熟知的典故來看,齊桓公是當之無愧的,那麼一向以昏君形象出現的漢桓帝,他一生又做過什麼事,使得諡號為“桓”呢?

新君鬥權臣

公元132年,漢桓帝劉志生於蠡吾,天性勇敢但缺少謀略,由於父親早亡,劉志很小便襲父爵為蠡吾侯,原本以他這個爵位,基本與漢朝的皇位無多大關係,可變故偏偏發生在他14歲時。

公元146年6月,年僅8歲的漢質帝被外戚梁冀陷害致死,漢廷再一次陷入了一國無君的局面。

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本來依照漢制,在外封王封侯的皇室並無權繼承大統,但放眼此時的漢廷,皇帝的直系親屬基本沒有,

即使有搭邊的,也以長大成人,難為外戚梁冀所控制。

於是梁太后與梁冀將目光放在此時僅有14歲的蠡吾侯劉志身上,此時的梁氏一門在朝中早已是一手遮天,什麼漢朝祖制,凡是妨礙自己權力的制度統統選擇無視。

於是在梁太后“以王侯立儲”的詔書下,接劉志入宮,並將自己的妹妹梁瑩嫁給他,名義上“親上加親”,實際上是為了更好控制這個小皇帝罷了。

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剛上位的劉志,有了質帝被毒死的前車之鑑,只能順從保身。此時的東漢朝廷,皇帝無權,外戚、宦官當政,朝堂上下烏煙瘴氣,國家亂成一團。年輕的劉志還是有一腔熱血的,只不過對梁氏一門還是有所忌憚的。

應擁立新君有功,漢桓帝將大將軍梁冀食邑增加至一萬三千戶,還封了一大批外戚、奸臣為侯,文武百官的升遷任免後都要到他府上謝恩,梁氏一門也在此期間權力達到了頂峰。

而劉志幾乎什麼事都很少插手,也可以說他根本插不上手。

漢桓帝雖然名義上是主宰天下的天子,但他做什麼都要經過樑冀的同意,他甚至要求皇帝每天向他彙報見過誰、說過什麼,堂堂一國之君日子還不如平頭百姓,漢桓帝心中再也忍受不了了。

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天子一怒,九州流血”,至於誰會是這場流血的第一個犧牲者,不言而喻。瘋狂是貪得無厭者一敗塗地的前奏。為了一舉推翻梁冀勢力,漢桓帝與一眾太監在廁所開了一個會,他透過這幾個太監成功聯絡上了京城的御林軍。

公元159年9月9日,洛陽城門被守軍關閉,大將軍梁冀的府邸被圍得水洩不通,走投無路的梁冀自知命不久矣,在家中的房樑上以一尺白布結束了自己囂張跋扈的一生。

事後清查,梁冀在京城的兩座府邸比漢桓帝的寢宮還奢靡,院子的規模堪比一座公園,亭臺樓榭此起彼伏,崇山峻嶺,流觴曲水,茂林修竹,無所不有。

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驅虎引狼

劉志當了十幾年的傀儡皇帝,這次終於勇敢地奪回了屬於自己的權力。奸臣除掉了,百姓們也對這位有勇有謀的皇帝大加讚許。

人們都以為這個臥薪嚐膽的君王能夠重整朝綱,給頹敗的漢王朝打一劑強心針,可他們不會想到,除掉梁冀就是這位天子人生最高光的時刻了。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對漢桓帝執政時期的評價。這小人是誰呢?就是宦官。

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在漢桓帝除掉梁冀的過程中,公卿大臣也有數十人受牽連而死,被免職的也多達百餘人,

朝中一度出現了無人可用的現象。也是在這過程中,

宦官們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他們很多被封侯升官。

所以,漢桓帝親政後就開始依靠太監,自己則將一部分時間騰出來享受帝王之樂了。外戚跋扈剛剛結束,新的宦官專權局面接著開啟。其中單超等為首的宦官食邑增加一萬戶,後又陸續封賞不少太監。

梁冀只不過是他一門霍亂而已,而自打宦官得勢後,為首的五個大太監比起梁氏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五人的腐敗、驕恣程度遠超梁冀一人。

桓帝寵信太監的行為逐漸引起了士大夫們的不滿,天天給皇帝上奏,要求遠離單超等人。

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宦官們得知後,便開始在皇帝身邊大吹耳旁風——

當初梁冀當權時,這些大臣舉棋觀望,現在梁冀被扳倒了,反而陷害立功的幾位宦官,

熟忠熟奸,請皇上自己定奪吧……

“黨錮之禍”

起初,皇帝對清黨和宦官之間的恩怨並不表明自己的態度。這給清黨造成了一種皇帝默許我們反對宦官的錯覺,漸漸地開始與宦官展開正面交鋒。

在朝堂上清黨時常與宦官吵得不可開交,

每日上朝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要在口舌上一較高下,天天如此,月月如此。

漢桓帝最終忍無可忍,將一批士族官員囚禁起來,這便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黨錮一事發生後,宦官集團起初並沒有受到多大沖擊,他們競相攀比奢華,興建府邸,提拔親屬,四處作惡,暴虐天下。朝臣和貴族再一次聯合太學學生,聯名上奏桓帝剷除宦黨,又遭來皇帝的遣送和貶官。

一些有圖治之意的大臣們,也被磨掉了性子,選擇了消極避世,荒淫腐朽之氣逐漸從皇宮內部蔓延到朝堂之上,滲透到地方之間,東漢王朝的財力被慢慢的消耗殆盡。

為了滿足自己的驕奢,劉志只得透過增加賦稅來解決財政困難,老百姓的負擔變得越來越沉重。

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另一方面,劉志又減發官員俸祿,同時又開啟了賣官

鬻爵

之路,將官員爵位明碼標價公開出售,將貪汙合法化,東漢王朝的政治開始愈加混亂腐敗。

其實朝堂上的黨爭、地方上的腐敗也並非是桓帝一朝的政治全貌。“黨錮之禍”之後幾年,為首的太監便相繼病死,其餘的宦官也被桓帝以亂政罪殺掉。

皇甫規、張奐與段熲三位當時名將也受到劉志重用,

在對西羌、鮮卑等外部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扭轉了東漢帝國長期被動的局面。朝堂也出現過黃瓊、種暠、楊秉等賢臣。

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到了統治後期,由於後宮嬪妃爭風吃醋,朝堂上大臣與宦官勾心鬥角,漢桓帝逐漸心灰意冷,全當看不見,只管自己的吃喝玩樂。可悲的是,有荒淫之癖的他卻沒有一個兒子。

公元167年,漢桓帝劉志病死於洛陽宮中,終年36歲。總的來看,他的一生從傀儡到大權在握再到縱情享受、英年早逝。

扳倒梁氏、攻伐西羌是他的功績,“黨錮之禍”、宦官當權是他的汙點,

他不是一個開闢偉業的君王,也並非一事無成的庸主。

這位皇帝前半生是明君,誰知後半生,成了有名的昏君

如果單單看他的一生,便會發現他能隱忍、有謀略、能識人、會犯錯、貪享受與常人並無兩樣。可他的身份卻註定他要做一個勵精圖治、兼濟天下的人,以劉志的一生來看顯然並不合格。

正如桓帝朝名臣爰延所說:“陛下乃漢中主也”,劉志的功績在整個大漢歷代皇帝中間,只算得中等水平。

他的功績都是一時的,而留下的禍患卻是無窮的,

東漢王朝也在他起起落落的統治中,走向了沒落覆滅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