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那些事,寇準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政績換政聲成就英名

寇準,是我國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為官清正,耿直剛強,果斷善決,有突出的政治智慧和才能。特別是在抵抗遼兵人侵的遭淵之役中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北宋政權的鞏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寇準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寇相學問非常好,在五代後晉時中過進士,曾在一個貴族府第做秘書一類的小官。寇準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因此家境貧寒,可是深受書香世家影響的寇母十分重視寇準的學習。少年時的寇準,聰明好學,從書本上學到許多知識和道理。尤其對《春秋》三傳,讀得爛熟,理解得很透徹。這為他以後人仕從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識基礎。

歷史那些事,寇準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政績換政聲成就英名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十八歲的寇準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一年後又被派往巴東任知縣。當時的巴東地處邊遠,經濟落後,“井邑極為蕭條,邑中才百餘戶”,且“縣衙以下,全是茅草屋,了無片瓦”。因此沒人願來這裡做官,縣令職位一空就是兩三年。但是,寇準卻義無反顧地知難赴任。這個年方十九血氣方剛的一縣之長自踏上巴東土地,沒多久就走遇了這裡的山山水水,探訪了巴東的大村小戶。巴東山高峽深、地廣人稀,當地百姓世代“依山為田,刀耕火種”。經年勞作卻難見收成,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寇準決定從百姓溫飽人手,在巴東大力推廣中原先進的農拱技術和生產工具,此外,他還在縣衙首設專司農業的官員,在巴東農村廣建勸農亭。

歷史那些事,寇準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政績換政聲成就英名

寇準時時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他在巴東公開打起公正執法、清廉為官的大旗,大力整改當地賦役築重和積案日久這兩項深招民怨的問題,該減免的減免,該平反的平反,該嚴懲的嚴懲,民心大快。百姓感獄他的德行,親切地稱他為“寇巴東”。巴東呈現出政通人和、百業興旺的昇平氣象。三年任滿,寇準離任之時,萬千民眾以傘為道具載歌載舞為他送行。據說,這就是“萬民傘”的由來,也是如今湖北恩施土家人以傘為道具歡慶豐收的歌舞形式的由來。

歷史那些事,寇準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政績換政聲成就英名

政績換來政聲。巴東三年,寇準早早地成就了自己一世的英名;巴東三年,太宗皇帝終於知道,年少書生亦可辦大事。於是一紙調令,將他升任為鹽鐵判官。此後,寇準官運亨通,最終升至宰相。寇準能升官用宋太宗的話來說就是“臨事明敏”,不是由於阿諫逢迎,依附權貴。相反,他剛正廉明不畏權,非常受人敬仰,史書記載,一次因寇準奏事直切,宋太宗一時羞惱,起身就要離開。眾臣驚恐,偏偏寇準不是搜長察言觀色之人,竟扯住宋太宗的衣袖,非要皇帝坐下來聽自己把話說完不可。宋太宗是求治的君王,平日提倡“文死諫、武死戰”。事後,他十分讚賞寇準的耿直和膽識,連連稱讚寇準為“真宰相,,對左右不無感慨地說:“聯得寇準,擾如唐太宗得魏徽。”

歷史那些事,寇準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政績換政聲成就英名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中原地區大早百日,禾苗枯死,饑民遍野。宋太宗召近臣詢問朝政得失,群臣心存顧忌,多討好敷衍地說:“早澇之災本是天命,古代聖君無不遭遇,陛下不必為此過於優慮。”當問及寇準時,這個生性耿直之人,卻借“天人感應”責備皇帝:“大早百日不止,乃是因為德政不修,刑法不公。”宋太宗遭此惡評,心中很是不快,但又覺得寇準的話必有根據,於是忍怒容他細說究竟。

歷史那些事,寇準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政績換政聲成就英名

原來,淳化初年北宋朝廷處理了王淮、祖吉兩樁受賄案。殿中丞王淮貪贓千萬,但僅被打了几杖便官復原職,逍遙法外,而情節較輕的祖吉卻被處以死刑。寇準知道這是王淮的哥哥、參政王沔搞的鬼,心中早已憤憤不平,只是一直苦於沒有機會上報此案,於是這才藉此次皇帝問政之機,回明瞭此事。宋太宗聽後,當即召來二府執政人員詢問。與此案相關之人,得知事已敗露,無不驚慌,參政王沔更是嚇得魂不附體,連連謝罪。一場逆案,至此總算處置明白。由是百官忌憚,一時間朝野肅清,官吏清平,再不敢行以職謀權、貪贓枉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