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成都國寶系列④丨十節玉琮以禮四方,成都的開放包容有史可證

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又將來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目前,成都市共有博物館160家,其中國有博物館50家、非國有博物館110家,非國有博物館的數量和質量均是全國城市第一,堪稱“中國博物館之城”。據悉,在最近的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中,成都市有8家博物館分別獲評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至此,成都的國家級博物館數量達到20家(一級6家、二級7家、三級7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有10家。

紅星新聞文化頻道為此特別推出了“重新認識成都國寶”系列報道。紅星新聞記者深入成都各大博物館,採訪了年輕一代的講解員,透過她們生動活潑的講解,帶你探索這座神奇的中國博物館之城,重新認識我們身邊的“鎮館之寶”。

金沙遺址出土的十節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風格,體現了早在三千年前,成都平原就與長江下游早期的文明起源地——良渚文化有著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往來

。金沙遺址博物館年輕的講解員會用怎樣的方式講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重新認識成都國寶系列④丨十節玉琮以禮四方,成都的開放包容有史可證

金沙遺址博物館講解員楊孟銘講解太陽神鳥

精美太陽神鳥圖案

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太陽神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出土的鎮館之寶,看到這個圖案您估計會想,我們好像在哪見過?沒錯,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太陽神鳥金箔這個圖案隨處可見,比如在天府廣場、成都地鐵、人南立交橋等處。

太陽神鳥本身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等距分佈有12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由4只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我們看它的直徑是12。5釐米,平均厚度0。2毫米,0。2毫米是什麼概念?大概就是三根頭髮絲的厚度,所以說是非常的可貴。重量20克,含金量是金沙出土的金器中最高的,高達94。2%。在2005年的時候,它從1600多件文物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重新認識成都國寶系列④丨十節玉琮以禮四方,成都的開放包容有史可證

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品-太陽神鳥

看到這兒,我們就想到了山海經中的一個傳說,金烏負日。相傳天上一共有10個太陽,古人認為太陽是沒有翅膀的,那它怎麼東昇西落呢?他們認為是傳說中的神鳥——長著三隻腳的烏鴉,每天輪流揹著太陽,從東邊的神樹扶桑飛到西邊日落。其實,這也體現出了古蜀先民們對太陽和鳥的崇拜之情。

仔細觀察一下,還可以發現,太陽中間的光芒一共是等距分佈的12道,鳥是上下左右對稱的4只。12和4這兩個數字是中國文化中常見的數字,12個月、12星辰、12天干、12地支、12音律等,很多都用12來表達;那麼4也可能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或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這是遠古先民對大自然高度的凝練,也代表了他們的宇宙觀和對自然規律的總結與認識。

重新認識成都國寶系列④丨十節玉琮以禮四方,成都的開放包容有史可證

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品-十節玉琮

良渚風格十節玉琮

成都的開放包容有史可證

相信大家對今天的成都一定有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開放包容。的確,早在三千年前的古蜀金沙時期,這個特點就已經顯現出來了,這就是要給大家介紹的十節玉琮。

玉琮作為祭祀的重要禮器,出現在許多的經典古籍之中,在《周禮》中有“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的記載。所以遠古人類一致認為,玉琮這種器物是祭祀大地的重要禮器。

我們看金沙遺址所出土的這件十節玉琮,材質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青玉,全器分節分槽一共十節,整個器物表面還刻畫有40個簡化的人面符號。從玉製上看這件玉琮的玉料,與金沙遺址出土的其他玉器玉質有顯著的差別,可以認定並不是本地製作的產品。從它的形制,紋飾以及琢刻工藝上看,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風格,距今約四千年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良渚文化比金沙的歷史要早一千多年,這件玉琮在金沙時期算是個古董了,三千年前的古蜀人拿著這件玉琮就好比是我們現代人拿著唐代時的器物一樣。成都和杭州相距一千五百多公里,它是如何來到這兒的呢?有學者認為,當時的良渚文化可能遭遇了重大的變故或自然災害,其族群向不同的地方遷徙,其中的一個族群就來到了成都。所以這件器物也體現了早在三千年前,成都平原就與長江下游早期的文明起源地——良渚文化有著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往來,也書寫了“君住長江尾,我住長江頭”的千古奇緣。

所以說今天成都的開放包容也是有史可證的,古蜀人對外來文化的學習從未止步,他們相容幷蓄,並且發展性的再創造。

重新認識成都國寶系列④丨十節玉琮以禮四方,成都的開放包容有史可證

遊客參觀金沙遺址博物館

成都的博物館氛圍濃厚

“透過來的遊客就能感受到”

金沙遺址博物館講解員楊孟銘從小喜愛歷史文化,來到博物館工作,最令她開心的,除了每天能與遊客、文物互動,還有在安靜時與古蜀人的“對話”。

楊孟銘常想,古蜀人耗費一生的時間打磨一件器物,是種怎樣的精神?在一次次講解和不斷的學習中,她慢慢體會到,那或許是堅守與堅持的精神,“只有一心一意,腳踏實地地做一件事,才能做到極致的精美。對於工作也是如此。”楊孟銘說,她的講解更注重與遊客的交流,有些遊客是帶著疑問走進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她需要有更完備的知識,才能回答不同的問題。

重新認識成都國寶系列④丨十節玉琮以禮四方,成都的開放包容有史可證

金沙遺址博物館講解員楊孟銘

作為新一代的講解員,楊孟銘的講解方式輕鬆活潑,她認為這源於現代社會快速的變化和網路時代的變遷,讓她能快速地將文化和現代融合,用更貼近生活的語言,將古蜀人的生活和現代生活進行類比,讓遊客可以直觀感受。

“成都作為歷史與現代時尚相結合的城市,博物館氛圍很濃厚,透過來的遊客就能感受到。”楊孟銘說,如今喜愛逛博物館的遊客更多的是老人和小孩,很多人在進博物館之前就做足了功課,再不是走馬觀花地看一看,拍下照片,而是真正瞭解一個文化、一件文物,透過博物館去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攝影記者 謝輝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重新認識成都國寶系列④丨十節玉琮以禮四方,成都的開放包容有史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