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時期,一個悲催的墓誌銘

自撰一良方,服之,卒,按理說社會上的貨幣流通量應該是多了起來,可是卻仍然出現讓人難以理解的錢荒現象,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史上最搞笑的墓誌銘,初看好笑,細品卻令人心酸。

王安石變法時期,一個悲催的墓誌銘

初從文,三年不中,改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從商,一遇騙,二遇盜,三遇匪,遂躬耕,一歲大旱,一歲大澇,一歲飛蝗,乃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看著這通篇大白話,寥寥幾個字就講完了墓主悲慘的一生,資訊量很大。

王安石變法時期,一個悲催的墓誌銘

我甚至認為是現代人杜撰編造出來的,不過網上還確實有人去考證出處,說出自笑林廣記,還考證出墓主人叫楊一笑,本名劉澤恩,道號凌虛子,宋神宗時期人士,說實話他可是正趕上熙寧變法的大時代,也就是王安石變法,作為錢幣愛好者又忍不住要提一下,這段時間的貨幣政策了主要有三大變化。

王安石變法時期,一個悲催的墓誌銘

一是大力面向社會推廣折二錢。

二是解除銅禁和錢禁。

三是大力增加鑄造錢幣的數量。

宋真宗在位總共就熙寧,元豐兩個年號,但是這18年的鑄造量是宋代的最高紀錄,元豐三年這一年的鑄錢量就將近600萬貫,因此熙寧錢,元豐錢的數量眾多,版別特別複雜,按理說這社會上的貨幣流通量應該是多了起來,可是卻仍然出現讓人難以理解的錢荒現象,有人歸結為是新法內容,尤其是免役法大大增加了貨幣需求。

王安石變法時期,一個悲催的墓誌銘

就連包拯也提過東南各郡難得見錢,當然這和銅錢向北流入遼,金,西夏有關,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曾一度解除銅錢出境的禁令,真的是越鑄錢越沒錢,而這楊一笑的一生彷彿應了變法一樣,各方各面都涉及到了卻達不成目標,最後做了一劑藥方了結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