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命途多舛一生三嫁的才女

三國,一個動盪的時代,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個時代,也有一些女子名留青史。如大喬小喬、孫家大小姐、曹劉孫三國領導人後宮團女子等,但這些人因其丈夫之地位和影響力而聞名。但蔡文姬則以其自身的才華及坎坷的命運而獨留青史。

我們現在說的蔡文姬,在三國時代可沒有這個人。那個時候她應該叫蔡琰,字昭姬。後來司馬氏上臺,為了避諱司馬昭,所以蔡文姬“誕生了”。

蔡文姬:命途多舛一生三嫁的才女

蔡文姬,是東漢名士蔡邕的長女。蔡邕,東漢頂級大拿,泰斗級人物,精通文學、天文、書法、音律,開創的飛白體深深影響後世。後世唐太宗、唐高宗、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不僅喜歡並且自身也善於寫飛白體。除了字型,蔡邕還製作了古代四大名琴—焦尾琴。另外他牽頭24名經學家一同完成的《熹平石經》,這可是東漢末年國家級盛典,讀書人必看的“寶典”。

就是這樣一位大儒在四十多歲才當上父親,老來得女,那可是心頭寶。蔡邕自然將畢生所學都毫不吝惜地傳授給蔡琰。家學淵源以及自身的聰慧,蔡琰小小年紀的文學、書法的造詣就開始嶄露,並且音樂天賦極佳。

蔡文姬:命途多舛一生三嫁的才女

據說蔡琰9歲時,有次晚上聽她老爹在彈琴,曲音稍微有一丁點失誤,她立馬就能指出第二絃斷了。蔡邕很驚奇,想在試試自己的女兒是偶然猜對,還是真有本事。於是他故意撥斷另一根弦,小蔡琰又正確地指出斷的是第四根弦。蔡邕很欣喜,發現女兒的音樂天賦,並認真傳授她琴藝。當蔡琰學有所成後,蔡邕便將焦尾琴送給她。

這就和周瑜的“曲有誤周郎顧”頗有異曲同工之味,都是那種具有強大“音樂慧根”的人。

蔡文姬:命途多舛一生三嫁的才女

蔡文姬長大後(也就是十多歲的年紀),嫁給了河東衛仲道。衛仲道,典型的文弱書生,和蔡文姬結婚不到一年,就咳血而死。他們之間的結婚,一來可能是書香門第,門當戶對;二來也可能是想娶了蔡文姬後,來沖喜。到衛仲道早死,衛家人認為蔡文姬剋夫,各種擠兌,要將她趕走。蔡文姬,這位大才女,怎麼能忍受這種委屈,不顧她老爹的反對,離開婆家回到孃家。

後來,董卓這老小子叛亂,雖後來被王允等人幹翻,但蔡邕因董卓之故被牽連而身故。後董卓的部下繼續叛亂,而蔡文姬在這亂世中則只能流離失所,不久後匈奴入侵,蔡文姬被匈奴人擄走,然後獻給匈奴的左賢王。這就像被人抓去當做壓寨夫人一般。

蔡文姬:命途多舛一生三嫁的才女

這一次被迫離鄉,一去就是12年。在這12年時間裡,蔡文姬被迫生了2個孩子。來自中原的蔡文姬,在類似“蠻荒”之地的匈奴地盤裡,吃著她吃不慣的食物,更不用說沒什麼感情的左賢王進行交流,又遠離故土,內心的苦楚更是無人可訴說。

後曹操平定北方,得知他那亦師亦友的蔡邕之女蔡文姬被“困在”匈奴,正想辦法如何“贖回”。正好匈奴單于呼廚泉特地到鄴城來拜賀曹操,曹操便把呼廚泉當人質軟禁在鄴城。同時派出使臣屯田都尉董祀赴南匈奴以白璧一雙、黃金千兩要求贖回。

蔡文姬:命途多舛一生三嫁的才女

一開始匈奴左賢王還不肯。董祀對左賢王說,你們的單于還在鄴城“做客”呢!左賢王這才迫於呼廚泉的人身安全,只好同意文姬歸漢。

蔡文姬回鄉的途中,寫下了名篇《胡笳十八拍》,描寫了北地的苦寒生活,十多年間的思鄉之情,回家的欣喜以及離開骨肉分離等諸多情緒交織在一起。但回到中原,卻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但是蔡文姬的命運還是再一次被安排好了。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嫁給了校尉董祀。

這是蔡文姬的第三次“婚姻”。第一次婚姻,丈夫體弱早夭;第二次“婚姻”是以俘虜身份被迫的;這第三次婚姻,也不算過得多幸福。《後漢書·烈女傳》中說,董祀後來不知道犯了什麼大錯,被判死罪。沒辦法,蔡文姬只好為夫活命去求曹操。那個時候曹操在開宴會,聽到下人報告說蔡文姬求見,曹操就順口對宴會上的賓客說:“蔡邕的女兒在外面,今天讓大家見一見。”

蔡文姬:命途多舛一生三嫁的才女

隨後蔡文姬頭髮散亂,光著腳入見,便叩頭請罪,然後向曹操訴說陳情理由,情感酸楚,讓在場的所有人為之動容。曹操被說動讓步,但卻為難地說:“可是降罪文書已發出,怎麼辦?”

蔡文姬說:“丞相您有成千上萬的好馬,勇猛計程車卒多不可勝數,還吝惜一匹快馬,去追回一條垂死的生命嗎?”

曹操最終赦免了董祀。曹操看蔡文姬的樣子,隨後贈送了她頭巾鞋子襪子。在等董祀被釋放回來的期間,蔡文姬為曹操默寫出蔡邕收藏的萬卷書中的四百多篇詩文,光這記憶力就十分驚人。蔡文姬後來創作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文人創作的自傳體長篇敘事詩—《悲憤詩》,從“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開始,到“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講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外族入侵,餓殍遍野,講自己流落異國他鄉,再嫁他人,常懷憂苦等種種經歷。

蔡文姬:命途多舛一生三嫁的才女

清代詩論家張玉谷說:“文姬才欲壓文君,《悲憤》長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辦香可也及釵裙。”也就是他認為蔡文姬的文才勝過另一位才女卓文君,並且杜甫、曹植的敘事詩風格多少都有受蔡文姬的影響。但自寫完《悲憤詩》後,史書上再無蔡琰相關記載,卒年不詳。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