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不是貴族與寒門之間的博弈

眾所周知晚唐有三大頑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牛李黨爭。這三大頑疾徹底將李唐王朝推向了萬劫不復之地

,就牛李黨爭而言,實在是沒有必要,無論是李德裕和鄭覃還是牛僧孺和李宗閔都是一代人傑,就個人能力而言無論是誰當宰相,都不亞於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最終形成黨爭而勢同水火。

說晚唐宋的牛李黨爭是士大夫內部派系的紛爭這不過是表象而已。

晚唐的“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不是貴族與寒門之間的博弈

牛李黨爭是從唐憲宗元和三年至唐宣宗大中初年,持續時間將近40年

,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是世家門閥,李德裕的父親就是一名相李吉甫,唐武宗時,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基本是以寒門為主,唐武宗時期李黨達到鼎盛,唐宣宗的前期,就是牛黨當家。最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離開中央而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黨爭導致唐王朝的政局愈發混亂,從而加速了唐王朝走向滅亡。

如果說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新舊黨爭是由於政見不和,明末黨爭是由於利益糾葛的話,看上去牛李黨爭是貴族與寒門之爭。而實際上更多的是私人恩怨。

晚唐的“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不是貴族與寒門之間的博弈

雙方鬥爭的起點跟科舉制度有關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朝廷科舉考試。當時已獲得進士功名的牛僧孺、李宗閔同時進京赴考。二人痛斥朝政積弊,並對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父親)多有譏諷,導致雙方關係撕裂。在李吉甫的建議下,唐憲宗對牛僧孺和李宗閔從此不予任用,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牛僧孺和李宗閔有錯在先、你想想兩個剛剛工作的大學生居然對當朝宰相的施政方針提出質疑並譏諷,實在是過分。而這位宰相也過於小肚雞腸,

而大多數朝臣認為牛僧孺和李宗閔並沒有徇私舞弊,是李吉甫栽贓陷害。就此唐憲宗只好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李宗閔輾轉各地,給一些藩鎮節度使充當幕僚謀生。直到李吉甫病逝,二人才重新獲得朝廷的啟用。但誰也沒有想到,“牛李黨爭”就是在這種起因的情況下開始了。

晚唐的“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不是貴族與寒門之間的博弈

牛僧孺、李宗閔支援科舉制度,反對門第取士,而李德裕和鄭覃反對科舉制度,他們認為:“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弟。意思就是世家子弟自幼熟悉國家典章,自臺閣儀範,班行準則,不用教而自成”。牛李兩黨對科舉制度的不同態度,反映了新興階級與貴族階級爭奪政治權力的鬥爭

。進一步來說,兩個階層的大夫有著不同背景,有著不同經歷,執政理念各有不同。你很難像出身截然不同的治國精英會有相同的治國理念,於是內部派系就此產生。這既是新興階級與貴族階級爭奪政治權力的鬥爭,也是新興階級與貴族階級之間對於朝堂控制的博弈。更有政見上的對立。

晚唐的“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不是貴族與寒門之間的博弈

牛僧孺、李宗閔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人,因此短短几年時間就進入朝廷中樞,牛僧孺當上宰相後,第一件事就是把把離相位只有一步之遙的李德裕外放為

。如此反覆,李德裕、牛僧孺、李宗閔等人的仇怨越結越深,彼此攻擊的手段越來越狠辣。從政見之爭變成了互相傾軋,牛僧孺為政清廉,李宗閔以人為本,李德裕智勇兼備,

如果三人聯手,大唐未必不可中興。只能說,黨派利益矇蔽了他們的雙眼。每至此刻,想起李義山,夾縫中的人,感覺十分惋惜。

晚唐的“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不是貴族與寒門之間的博弈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