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如何創新?離開了成都的歷史文化就“走不遠”

8月14日,一場以蜀繡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的研討會在成都市郫都區安靖鎮蜀繡公園舉行。與會專家認為,蜀繡應多挖掘成都的歷史文化,讓蜀繡具有更為深厚的文化價值和底蘊,不然就“走不遠”。

蜀繡如何創新?離開了成都的歷史文化就“走不遠”

李宇春在2015年的春晚唱了一首《蜀繡》,讓蜀繡這個養在深閨的非遺再次引發關注。

對很多人來說,蜀繡似乎沒有蜀錦有名,成都被稱為錦官城,就是因為蜀錦而得名。事實上,蜀繡的歷史比蜀錦更為源長。

據現有的文獻資料記載,蜀繡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並稱為“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被叫做川繡的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位居四大名繡之首。

從製作工藝來說,蜀繡的主要特點是用針線繪出各種圖案,蜀錦是在織布時用不同色彩的絲線編織出圖案,兩者的區別是比較大的。

可能很多人認為,刺繡嘛,很簡單,只要眼明手巧,坐得住,人人都可以做得出來。理論上的確是這樣,但當你看到蜀繡,你的想法可能要動搖。

我曾在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陳德兵那裡看到多幅蜀繡,說實話,當時是真的被震撼了。明豔的色彩、秀美的圖案,游魚、芙蓉、大熊貓、山水、仕女等,圖案靈動、自然,栩栩如生似繪畫,不仔細辨認,看不出是用針線一針一針繡出來的。這哪裡是刺繡,分明是一幅幅工筆畫!

蜀繡為什麼有如此令人震驚的藝術效果?陳德兵告訴我,蜀繡靠的是技術,窮極巧工。蜀繡的針法豐富,為四大名繡之首,一個繡工要掌握所有針法,至少需要坐在板凳上學習3年。

進入90年代後,隨著社會發展及市場化程序的推進,傳統文化的發展出現瓶頸,嚴重製約了蜀繡的發展,國營的蜀繡廠經濟效益越來越不景氣。蜀繡廠紛紛進行改制,不少繡工改行。

直到2006年5月,蜀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後,蜀繡才開始恢復元氣並迎來了發展機遇。

1992年,為改善家人的生活,陳德兵忍痛揮別工作了11年的蜀繡廠,選擇“下海”,做起了修路修橋的專案經理,但迴歸蜀繡的想法一直沒有斷過。蜀繡被列為非遺後,有了一定物質基礎的陳德兵堅定了迴歸蜀繡的想法,並付之行動。

但是,如果還是按老路子走,蜀繡不但不會煥發新的活力,反而會朝著非遺的深巷走去,最終成為博物館中陳列的物品,僅被後人懷念。

多年來,陳德兵和他的團隊不斷探尋新路,研發了集遠端網路影片教學、教材輔助和課件練習為一體的技能遠端培訓平臺,學員用電腦、手機就可以學。

這還不夠。蜀繡有122種針法,如按傳統學法,至少要3年時間。學時太長,成本太高。陳德兵想出了一個辦法,學員不必全部都學,而是選學,如喜歡蜀繡山水的,就只在山水上培養他,製作的課件、學習的針法,都是與山水相關的。這樣一來,效果就出來了,產品源源不斷,經濟收入也上去了,學員有了更大的幹勁。

經過10多年的發展,蜀繡產業的確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資料顯示,從2009年起,郫都區安靖鎮開始恢復發展蜀繡產業以來,如今已有近20家蜀繡企業,長期從業人員近千人,年產值3億元左右。

2009年,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成立了蜀錦蜀繡研究中心。2011年,學校開辦蜀繡業餘培訓班。2016年,學校申報“刺繡設計與工藝(蜀繡)”專業。2018年,學校蜀繡專業招生26人。

事實上,對蜀繡來說,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仍是創新,這也是8月14日舉行這個研討會的背景。

在研討會上,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文化產業重點入庫設計專家程家彬一針見血地說,將傳統的圖案直接應用到蜀繡文創產品上,那不是創意。真正的創新,是轉化思維方式,將具象的物品和文化轉化為抽象的圖形設計。這非常困難,但較有成就。從一個主題去思考、創作,需要設計者不斷閱讀文化、擴充套件文化。

中囯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大平繪畫藝術中心藝教與涉外執行司司長、教授鄭大平近30年來一直走在藝術和商業的前沿。他認為,從瓷器、綢緞走上國際開始,中國的手工業一直在西方延綿,東方文化在西方的土地上紮下了深深的根。中國的傳統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方式,應該繼續按我們的方式去生活、去設計、去創新。創新不是純粹地學習西方,需要傳承和創新的結合,與時俱進地借鑑新東西。

鄭大平說,蜀繡在中國刺繡業有特殊的地位,在文化上應該深挖成都的歷史文化,傳承從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我們站在成都這片土地上,應該梳理成都的歷史和文脈,讓蜀繡具有文化價值和底蘊。

鄭大平的意見,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贊同。

蜀繡發源於四川,紮根於成都,文創不是天馬行空,得有附著物、有根基、有地方特色,成都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能為蜀繡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文創無止境,對蜀繡來說,仍然任重而道遠。

成都商報簽約作者 黃益耕

編輯 寧倩

蜀繡如何創新?離開了成都的歷史文化就“走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