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包青天:正史中,包拯所破“偷割牛舌”案,案情如何?

【歷史劉老師原創,非授權嚴禁轉載】

神探包青天:正史中,包拯所破“偷割牛舌”案,案情如何?

透過《包青天》、《少年包青天》等系列電視劇,以及《七俠五義》等小說的推廣,包拯鐵面無私、斷案如神的形象早已經深入人心、婦孺皆知。

那麼,在正史上,究竟有沒有記載過包拯為官期間,所破獲的案件呢?

大家知道,我國是一個有修史傳統的文化大國,尤其是像包拯這樣對歷史有著突出貢獻的著名人物,正史上往往就會對他的事蹟記載稍微詳細一些。

幸運的是,在《宋史·包拯傳》中,我們有幸見到了包拯為官期間破案的相關記載。

神探包青天:正史中,包拯所破“偷割牛舌”案,案情如何?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

中了進士之後,擔任的第一個官職是——天長縣(今安徽滁州轄內)的知縣。

擔任天長縣知縣不久,包拯就接到了第一起報案——有位居住在城郊的農民報案說,自己家的一頭耕牛,無端被人割下了舌頭,而自己又沒有發現作案人(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

大家知道,牛被割掉了舌頭,無法正常吃食,是活不了多久的。

在宋代,雖然百姓生活相對富裕,但對一位普通農民來說,損失了一頭耕牛,還是會對家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就和現在家庭無端廢棄一輛汽車一樣。

神探包青天:正史中,包拯所破“偷割牛舌”案,案情如何?

在聽完報案農民的傾訴、作好記錄後,包拯就讓農民回去了,並且悄悄告訴他,回去之後殺掉那隻被人割掉舌頭的牛,找人賣了,畢竟也無法養活了(拯曰:“第歸,殺而鬻之”)。

這裡補充一個小知識——在宋代,為了保護農業的長久發展,規定農民不允許私自屠宰自家的耕牛。

而包拯特意叮囑受害人回去殺掉那頭牛,然後賣掉,不僅是免去了受害人的責任,而且還為割掉牛舌頭的行兇者,設下了一個陷阱。

因為,在包拯看來,那個割掉牛舌頭的人,一定和受害人有仇。而當他得知受害人回家後殺掉那頭牛後,一定會來縣衙報案,投訴受害人沒有經過上級同意,就私自殺掉了耕牛。

神探包青天:正史中,包拯所破“偷割牛舌”案,案情如何?

對於行兇人來說,如此可謂是一箭雙鵰——既讓對方受到了巨大的損失,還能給他新增一項罪名,說不定最後他還會坐上幾年大牢。

果然,幾個時辰之後,就有人前來報案,說某某人私自殺了本家的耕牛(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

包拯仔細端量了那人一番,片刻之後,說了一句話。

然後,那人當場就驚呆住了,很快就承認了自己偷偷割掉那人家牛舌頭的罪行。

原來,包拯說的那句話是:“你為何割掉那人家牛的舌頭後,又來狀告人家(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

神探包青天:正史中,包拯所破“偷割牛舌”案,案情如何?

就此,透過合理的推理和引誘,這個看似棘手的案件,半天的時間就得到了順利破獲。

故事傳開之後,包拯的機智和高效的破案效率,得到了當地百姓的一致讚揚。

參考史料:《宋史·包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