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北宋卻要給西夏“歲貢”,怎麼會這樣?

公元1044年,宋朝和西夏簽定了一個協議。宋朝每年送給西夏銀子5萬兩,絹13萬匹,還有茶葉、銀器、衣裳等。逢年過節,宋朝還要向西夏贈送禮品,數量不定。這個協議內容只有宋朝送給西夏東西,沒有西夏送給宋朝。為什麼會簽訂這樣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呢?繼續看下去。

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北宋卻要給西夏“歲貢”,怎麼會這樣?

西夏是党項人建立了一個政權。党項人是羌人的一個支脈,早年在黃河上游一帶居住,唐朝的時候往內地遷移,活動在陝西北部和寧夏一帶,唐朝賜他們的首領姓李,封他們拱衛邊疆。宋朝的時候,又賜他們的首領姓趙,給錢給物。可是首領李繼遷(趙寶吉)依然不滿意,起兵反叛,投靠了遼國。遼國封他為夏國王。

李繼遷死了以後,兒子李德明願意跟宋朝交好,宋朝就封他做了西平王。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受他爺爺影響較大,李德明死後,李元昊當政,李元昊就下了一道禿髮令,叫党項男人都剃了頭髮,光著腦袋,好打仗方便。接著,他又廢了宋朝年號,建立自己的年號,任命了文武官員,立了各種制度,還讓人造了一套西夏文。公元1038年,李元昊宣佈建立大夏國。歷史上稱西夏。

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北宋卻要給西夏“歲貢”,怎麼會這樣?

西夏原來僅是一個地方政權,和北宋各方面的差距巨大,僅從人口上來看,當時西夏人口為189萬,而同時期北宋人口達到12600萬。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因此宋仁宗認為,西夏不足掛齒,只要大軍一到,就能把它踏平。

但事實上宋仁宗估計錯了,李元昊挺會打仗,他侵犯延州(延安)時,一上陣就把宋軍打得招架不住,佔領了不少城寨。接著,三川口大戰,結果又是宋軍大敗,大將劉平與石元孫都當了俘虜。

第二年春,宋仁宗又下令進攻西夏。一開始,宋軍打得挺好,奪回了一些地方。李元昊設下一計,派兵進攻甘肅平涼,宋軍統帥韓琦忙派大將任福去抵擋。雙方在好水川相遇,夏軍打了一會兒敗了,宋軍緊追,這一追就上當了,宋軍進入了西夏軍的埋伏圈。

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北宋卻要給西夏“歲貢”,怎麼會這樣?

李元昊親自帶兵在川口等著,還在地上擺了100多個箱子。宋軍追過來,看見箱子,不知道是什麼,開啟一看,從裡面飛出好些鴿子。鴿子在半空中亂飛,把天空都擋住了。這時,西夏軍馬上從四年八方衝了過來,任福和將士們苦戰了半天,最後他和兒子都戰死了,士兵也死了一萬多。原來這鴿子起飛就是西夏進攻的訊號。

過了幾天,宋夏兩軍又在定川寨(平涼)交上手。宋軍守城,西夏軍堵住河道,不讓水流進城裡,又四面包圍。宋軍趕忙突圍,西夏軍就放火攻城,結果還是宋軍大敗,守將葛懷敏戰死。

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北宋卻要給西夏“歲貢”,怎麼會這樣?

打一次敗一回,宋仁宗這才明白,西夏沒有那麼好對付。宋仁宗開始調兵遣將,派龍圖學士范仲淹和龐籍幾個人到前線執行軍務,又加派中央禁軍增援。

范仲淹一到前線,就四處察看地形瞭解情況,然後他在軍事會議上說,眼下李元昊勢頭正盛,地形又熟,硬碰他,咱們肯定吃虧。咱們應該先守住城池,加固防守,找機會突然出手,打他措手不及,才能有轉機。

然後范仲淹、韓琦、龐籍他們帶領士兵加緊整修城池,加固營寨,訓練士兵,不打無準備之仗。

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北宋卻要給西夏“歲貢”,怎麼會這樣?

有個叫種世衡的官員,一直在西北做官,對這邊的地形和百姓情況都挺熟悉。他對范仲淹說,延州東北那一大片開闊地,壁壘太少,敵人可以毫無遮擋的衝過來。要是能在平地上修建城堡和壁壘,深挖壕溝,敵人來了咱們就可以層層阻擊,就不怕他們了。范仲淹很贊成。

種世衡又說了一件事,李元昊經常讓當地的羌人幫他打仗。羌人身強力大,打仗不要命,很難對付。我跟羌人的頭領認識,您要是派我去說服他們,叫他們過來歸順朝廷,李元昊就少了幫手。范仲淹一拍巴掌說,太好了!辦成了這兩件事,你就是大功臣了!

種世衡說到做到,帶著手下人在廢墟上建了一座城,叫青澗城,又修了好些小城寨,挖了很多壕溝。種世衡也跟羌人聯絡上了,羌人果然歸順了朝廷,跟李元昊斷了關係。

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北宋卻要給西夏“歲貢”,怎麼會這樣?

宋朝這麼些年就重文輕武,缺兵少將,打起仗來是真不行。因此范仲淹一面修整防務,一面物色能征慣戰的將才。部下對他說,咱們這些將領裡邊,論打仗,誰也比不了狄青。范仲淹馬上派人把狄青叫了過來。後來經過戰陣,狄青果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領。

有了范仲淹、種世衡、狄青這樣的將領,宋軍比以前硬氣多了,對付西夏也有了辦法。

李元昊雖說能打仗,可他不懂得戰略,四面樹敵,滿世界的打。和宋朝打,也和遼國打。東邊還沒打完,他又和西邊高原上的吐蕃人打起來了。

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北宋卻要給西夏“歲貢”,怎麼會這樣?

沒想到吐蕃出了一個能幹的首領,叫廝囉,把李元昊給壓制住了。廝囉名字叫欺南陵溫。是吐蕃王室的後代。因為吐蕃內亂,他的祖上逃到西域,他也就生在那兒。

前些年,西夏兵攻打吐蕃,吐蕃人就把欺南陵溫接了回來,立為新首領,稱他叫“廝囉”,就是吐蕃語“佛”的意思。廝囉很有能力,他以青唐(青海西寧)為根據地,想盡辦法壯大自己,他主動派人聯絡宋朝,主張聯宋抗夏。宋朝封他為寧遠大將軍,後來又讓他當了河西軍節度使,給了他很多軍資。廝囉也派人給宋朝送去了許多戰馬,幫著宋軍打西夏。

李元昊知道吐蕃人跟宋朝聯絡上,共同對付他,他就帶兵來打廝囉。廝囉也親自出馬,把李元昊引到湟水邊上,淹死了好些西夏兵,大獲全勝。以後,李元昊再也不敢往西打吐蕃了。

廝囉不但會用兵,治理地方也有一套。他當政幾十年,河湟一帶生產發展,百姓過得挺不錯。後來藏族百姓流傳著一首長篇敘事詩《格薩爾王傳》,就是以廝囉為原型改編的。

北宋是西夏人口的67倍,北宋卻要給西夏“歲貢”,怎麼會這樣?

有了廝囉在西邊牽制,宋朝對付西夏就容易多了。李元昊連年打仗,鬧得他本部族不僅不斷死人,還沒法搞生產,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困難。當地人都埋怨他,西夏人反戰情緒空前激烈。李元昊沒了辦法,只好派人到汴京向大宋請求議和。

宋仁宗認為只要不打仗就好。多年“重文輕武”積重難返,雖然個別將領能力還可以,但整體實力捉襟見肘。於是與西夏簽訂了本文開頭的那個協議,讓西夏人撿了個大便宜。